兽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8、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疡: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瘤: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
16、水肿: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
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
19、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量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渗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维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21、槟榔肝:见于肝淤血和脂肪变性,肝脏切片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类似中药材的槟榔。
22、肝变:在肺脏的肺泡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使肺脏变硬,如同肝脏。
23、肉变:在肺脏的肺泡腔内病理物质不被机体所吸收而被肉芽组织代替。
填空题1、疾病的特点:病因作用于机体、损伤与抗损伤的对立统一、完整机体的反应、患病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
2、按疾病发生原因可把疾病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 ,按疾病的经过,一般将疾病分为急性病、慢性病和亚急性病。
3、病程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
4、疾病的转归形式有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和死亡三种类型。
5、疾病发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包括外因、内因和诱因 ,疾病的外因分为生物性病因、化学性病因、物理性病因和营养性病因四类,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选择性、产生毒素、特异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6、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作用、通过体液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三种。
7、动物患病后恢复健康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防御、代偿和修复来实现的。
8、代偿的形式主要有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三种。
9、创伤愈合可分为痂皮下愈合、第一期愈合、第二期愈合。
10、创伤的第二期愈合常见于创缘不整齐、创腔内坏死组织较多,并伴有感染的创伤。
11、局部淤血的原因有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和静脉管壁病变。
12、全身性淤血的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13、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是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14、常见的血栓类型有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和微血栓。
15、血栓的结局有软化、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和钙化。
16、常见的细胞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透明变性。
17、即可发生于细胞又可发生于间质的变性是透明变性。
18、最严重的组织损伤是坏死。
19、坏死组织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20、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21、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可分为变质、渗出和增生,炎症的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2、寄生虫感染时,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白细胞。
23、渗出性炎症的表现形式有粘液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腐败性炎等。
24、临床上常见的脱水类型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25、脓液主要由坏死组织和脓细胞组成。
26、肿瘤的结构由实质和间质组成。
27、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简答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答:(1)尸体剖检(2)动物实验(3)临床病理学研究 (4)活体组织检查 (5)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2、细胞和组织适应有哪几种类型,基本的病理区别是什么?答:类型:萎缩、肥大、化生、代偿。
区别: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引起器官、组织体积缩小的过程。
肥大: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何功能?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答:成分: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一定的炎性细胞。
功能:(1)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2)抗感染保护创面(3)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损伤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1)炎性细胞可以抗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可促进组织增生和再生;(2)成纤维细胞可使伤口收缩;(3)毛细血管可以提供营养,也有利于坏死组织吸收和控制感染;(4)肉芽组织所有成分有填补缺损及机化功能。
4、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答:肉眼观察: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鲜嫩肉芽。
显微镜下:表面有一层渗出物,坏死组织,下方为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呈垂直分布,在近创面处相互吻合。
5、持久性淤血的组织将有怎样的后果?答:(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局部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4)淤血性硬化6、试述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三者之间的联系。
答:(1)三者均产生于血管内 (2)血栓、栓塞均可以引起血管阻塞、导致梗死(3)血栓可以引起机体栓塞(4)血栓和梗死的结局有软化、溶解、吸收、机化。
7、变性和坏死有何关系,如何从形态学上区别它们?答:关系:坏死可由变性发展而来,坏死可使周围组织发生变性。
区别:变性:(1)细胞质内或细胞间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过多(2)可以恢复正常坏死:(1)细胞质的改变(2)细胞核发生固缩、碎裂、溶解(3)炎症反应 (4)不能恢复正常8、分析炎症局部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答:临床症状: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红,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肿,主要由于炎性渗出所致;热,充血和代谢加强使局部温度升高;痛,某些炎症介质和炎灶内钾离子、氢离子浓度升高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所致;机能障碍,局部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破坏所致。
炎症发生机理局部致炎刺激组织变质(疼痛)第一期胺、肽、蛋白酶的释放血管通透性亢进期血管内膜细胞受损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局部红、热)血浆渗出(浮肿)各种炎症介质激活第二期白细胞贴壁、游出(多型核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游走期白细胞浸润、增殖及吞噬(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巨细胞)第三期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新生,肉芽形成增值期瘢痕形成,炎症痊愈9、如何理解炎症是机体对局部损伤的防御反应?答:致炎因子引起机体局部损伤后,机体表现出抗损伤的反应:(1)液体渗出:淤血的发生,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中液体成分进入组织内,这种现象称渗出。
渗出的液体为炎性渗出液,其中含有抗菌物质如抗体、补体和干扰素等,对病原和有毒物质有中和、抑制和稀释作用。
(2)白细胞游出:伴随着液体渗出,白细胞也能主动通过微血管进入炎灶,这种现象称白细胞游出。
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
白细胞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和分解坏死组织。
(3)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是对损伤的修复。
10、简述发热的发生机理。
答:共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致热源的产生和传递;第二环节:中枢调节,体温调定点上移;第三环节:效应器反应,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11、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答:(1)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升高;④组织液渗透压升高;⑤淋巴回流受阻。
(2)肾小球、肾小管失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12、简述肝硬化引起机体发生水肿的机理。
答:(1)肝静脉回流受阻(2)门静脉高压(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水盐调节失衡Na+滞留13、脱水的类型及各种脱水的补液原则。
答:(1)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兼顾补钠,临床上常用2份等渗生理盐水和1份5%葡萄糖水;(2)低渗性脱水:补钠为主,兼顾补水,临床上常用1份等渗生理盐水和2份5%葡萄糖水;(3)等渗性脱水:水和钠大致按比例补充,临床上常用1份等渗生理盐水和1份5%葡萄糖水。
14、简述高渗性脱水的特点及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
答:特点:血清钠浓度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超过正常值上限。
临床表现:口渴、少尿、尿比重增加、皮肤皱缩等。
药理部分名词解释1、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或用于保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消毒污物和杀灭病媒的各种化学物质。
2、毒物:对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5、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若再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加。
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7、药物的转运:指药物跨膜运动。
8、药物的转化:指药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9、协同: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增强。
10、拮抗:同时(或前后)应用两种或多种药物,使原有的效应减弱。
1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绝对数量表示。
12、质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13、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4、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或消除疾病的症状。
15、MIC: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6、MBC:最小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17、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而进入人体循环的量减少。
18、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动物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19、半衰期:血浆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治疗指数:指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