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9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答案
2018届高三9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答案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 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 响。(13分)
(2)变化: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 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 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结构,医疗开始呈现 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 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 确立。(8分)
示例3:科技论题+史实+原因 论题: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哥白尼的“太阳中 心说”。(2分) 阐述:《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 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对传统科 技总结。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 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 学的根本变革。 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 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和封建专制统治;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 生和初步发展。(10分)
材料 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赋 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 三尺。”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 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天下 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建中元年(780年)唐 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 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 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俗 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 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天下 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 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 廷”。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 世有深远的影响。 ——据《旧唐书· 杨炎传》等
0-3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示例1:经济论题+史实+评价 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2分)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 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 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 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 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以后,西 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 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努力以和平的 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 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10分)
45.(15分) (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 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困难; 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 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推 行两税法。(6分)
(2)实现了以人丁为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 为标准征税的转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 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 集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 的社会矛盾。(9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医疗制度与医疗观 念;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 了现代医疗制度和教育的发展。(5分)
分值
赋分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中外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 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 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中外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 题;史实分析较为准确,论证较充分,结构 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 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表述通顺。
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 2018届高三9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答案
ABCCC
CBDCA
CB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 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 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 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 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 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 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 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 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 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 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 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 黄医道》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
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 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 “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 病人是医疗的主体; 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8分)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 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 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 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 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 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 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 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 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 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 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 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 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 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
示例2:科技论题+史实+影响 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呈现出 不同特点。(16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 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李时珍 的《本草纲目》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2分) 阐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动物按低 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进行分类。它是对16世 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 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巨大。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 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 文学的根本变革(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