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委托培养协议法律性质的几点思考 关于委托培养协议法律性质的几点思考 王政 委托培养协议不应是卖身契 ---对委托培养协议的几许法律思考 王政 近日在网上读到《因为跳槽成被告委培合同成箍咒》的新闻报导后, 本人便禁不住对博士生黄卫峰因单方解除与母校广西师范大学的劳动关 系而被判赔 32 万元巨款的遭遇深表同情起来,对当地法院能作出如此的 判决结果更是感到有些大惑不解。
也正是这种同情和不解之迷惑促使我欣然提笔,对委托培养协议的法 律性质做几许理性的思考分析,权且当作为有黄卫峰博士类似遭遇的人才 此处所指人才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与现代社会认可的人才还不是同一 概念鸣几声不平吧。
在对委托培养协议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还是先谈一下我国 委托培养制度的历史渊源吧。
我们大致可以说它起源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分配制度,是与我 国的教育制度、劳动制度及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制度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一 种制度。
在人才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人才都是由党和国家来重点选拔培养的, 党和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分配可以说是一条铁的纪律或 组织原则。
当时常听人调侃戏称的一句话是为了革命事业甘做一块砖,一辈子东 南西北任党搬。
在这样的用人体制下,属于人才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不分地域和行业系 统选择职业自由的,除了由国家统一安置使用的人才外,一般的人都是从 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
而且在人才选拔的教育机制中,也是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类别比如统 招、 定向、 委培、 特招等在不同考试分数的基础上来选拔录取培养对象的。
另外,象征身份关系的户口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又像是两把绳索一样 牢牢束缚着甚至决定着人的职业命运。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种人才分配制度已经成为过去完成式 了,关于这种人才分配制度的弊端我们也无须再去指责些什么。
但是另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不少单位在人才的使用制度或观 念中仍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某些烙印。
接着让我们再谈一下如今的用人体制是如何带有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烙印的吧。
今天我们大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多是从旧 的计划用人体制下走过来的,他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的人才使用观念仍然制 约或限制着人才的自由流动,比如同被聘用的人才签订长达五年、甚至十 年以上的长期劳动合同且在合同中对人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规定了高额的违约金或赔偿金;不允许单位人才自由报考研究生,要报考就必 须征得单位同意且同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并在委托培养协议中约定实 际为单方强制规定毕业后必须回单位工作五年甚至十年时间,若违约还要 承担委托培养费用数倍的违约金等。
上述黄卫峰案件就是在其同单位签订的委托培养协议中约定了黄卫 峰博士毕业后必须回单位工作至少五年,若违约则必须承担读书期间的一 切费用包括培养费、工资、保险等四倍的赔偿责任这已经是购买奴隶或放 高利贷的概念了,而不是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了。
如此高额违约金约定若能成立,恐怕是黄卫峰要解除劳动关系后必须 白白工作十年才能债清赎身。
另外现在严格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缺乏统一的人才就业社会 保障制度的社会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的合理流动。
饶了这么一大圈,还是回过头来从委托培养协议所涉及到的签约主体、 协议的内容、协议分类、协议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一下委托 培养协议的法律表现特征和性质吧。
第一、关于委托培养协议所涉及到的签约主体。
从目前的委托培养协议表现形式来看,委托培养协议是一种涉及到委 托单位一般是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单位一般是高等教育学校和被培养对象 指待培养的人才三方主体的协议,但实践中不少委托培养协议只有两方主 体,即委托单位和被培养对象之间签署的委托培养协议或者是委托单位和 人才培养单位之间签署的委托培养协议。
第二、关于委托培养协议的主要内容。
从目前的委托培养协议表现形式来看,委托培养协议主要涉及到三方 面的内容一委托单位代被培养对象向人才培养单位支付相关的培养费用 包括培养费、学杂费、课题费等,一般委托单位还向被培养对象提供学习 期间的生活保障费用一般以工资、生活补贴、奖金等名义给付;二被培养 对象承诺在其毕业和培养事项结束后到委托单位工作一定年限后,委托单 位则免除为其代付的委托培养费用和生活保障费用;三人才培养单位按教 育目标或委托培养目标对被培养对象进行达标教育培训和考试考核。
第三、关于委托培养协议的分类。
按照被培养对象在接受委托培养之前是否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委托培 养协议可分为已存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委托培养协议和不存在劳动法律关 系的委托培养协议;按照被培养对象是否属于已被纳入高等教育计划招生 范围,委托培养协议可分为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相联系的委托培养协议和 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无关联的专项委托培养协议;按照被培养对象在受教 育期间是否脱离原工作岗位,委托培养协议可分为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 委托培养协议;按照受教育机会是否是委托单位主动提供,委托培养协议 可分为单位主动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委托培养协议和被培养对象自己通过 考试争取到受教育机会的委托培养协议;按照人才培养单位是国内机构还 是国外机构,委托培养协议可分为国内委托培养协议和境外或涉外委托培 养协议,等等。
第四、关于委托培养协议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
从目前的委托培养协议表现形式来看,委托培养协议主要涉及到四方 面的法律关系一委托单位和被培养对象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二委托单位或其他法律主体承担不得侵害被培养对象享有或行使受教育权利的义务 所产生的消极法律关系;三人才培养单位和被培养对象之间围绕教育方面 法律法规所产生的提供或享有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权利 义务法律关系;四委托单位和被培养对象针对委托培养费用包括给人才培 养单位的培养费、学杂费、课题费和被培训对象读书期间的工资、生活补 贴、奖金等生活保障费用等的支付或垫付而形成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通过以上对委托培养协议法律表现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法律性质 上讲,委托培养协议主要是一种与劳动法律关系相关联的负担法律行为, 是一种为被培养对象以提供一定期限的劳动服务为获取委托单位赠予有 关委托培养费用所附加的义务。
委托培养协议不等于劳动合同本身,法律行为的负担属于义务,负担 不履行则构成义务之违反,应承担相应的违约之法律责任。
但是对委托培养协议而言,它的核心法律性质应是一种有条件的赠予 行为。
所以,当被培养对象不履行其应为培养单位提供一定期限的劳动服务 义务后,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只能是委托单位取消其赠予行为,要求被培养 对象返还其已代为支付或垫付的所有委托培养费用。
除此之外,不得要求被培养对象再承担其他的法律责任。
或许我们通过对委托培养协议法律表现特征的分析所得出的委托培 养协议的法律性质不会轻易被人理解,但是我们的结论还有如下更加令人 信服的理由给予支持。
支持理由一人才不是工具,是不能被强制使用的。
大家都应非常清楚,人才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财富、甚至是世界或 人类的财富,而不是任何某一机关、单位、企业包括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 业或其他个人的私产。
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的自由,除了法律 规定的特殊职业如职业军人、从事国家安全保卫工作的特殊群体、担任一 定级别领导职务的人可以强行限定其为一定的服务期限外,任何组织、单 位或个人都无强迫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权力或权利。
即便是生养之父母,也无权干涉子女选择职业之自由。
支持理由二人才不是市场上买来的奴隶,任何组织、单位或个人都不 得通过限制他人择业自由的方式去实现牟利或营利。
在劳动合同中、在委 托培养协议中,对劳动者违反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服务期限的行为,用 人单位和委托培养单位对违约的劳动者或被培养对象不得要求其承担超 过自己为引进人才所实际支付费用的损失责任。
比如,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委托培养协议中约定若劳动者在约 定的劳动期限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按实际工作年限长短向聘用 或委托培养单位全部或部分退还单位已为其提供或分发的福利住房、安家 费、人才培养费等,而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超过其为聘用或委托培养已 实际支付的费用,超出部分应为无效。
因为这种在合同中约定高额违约金的形式,等于束缚了劳动者择业的 自由,等于让劳动者一旦选择违约,就必须承担免费为单位工作多少年才 可取得自由之身的后果上述黄卫峰案件中,若让其承担四倍的委托培养费用, 等于让黄卫峰不吃不喝还清了委托培养费用后, 还要免费工作多少年。
如果允许这种行为存在,这种通过提供委托培养费用的方式而强制要 求或变相强制要求长期使用被培养对象牟利的行为与古代的奴隶制没有 什么实质的区别。
支持理由三人才不管是在哪里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工作对从事非法职 业的行为值得商榷。
对用人单位而言,人才是吸引来的,是通过自愿的形式留下来的,而 不是被当作奴隶强行圈起来使用的。
被培养对象单方毁约对委托培养单位不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更重要 的是体现为一种道德责任,而不应是一种严格的法律制裁责任。
因为对被培养对象提供委托培养费用是委托单位一种自愿行为,是委 托单位试图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在许多外资企业,单位为工作一定年限的 员工提供免费受教育机会或培训费用是作为一种奖励或福利措施来推行 的,而不是作为限制人才流动的一种手段。
用人单位或委托培养单位应该用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人才的 流动,应该明白人才不管是在哪里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工作的道理。
就像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一样,他们也为本国或贫穷落 后国家的优秀人才提供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并为这些人才提供大额奖学金 和生活保障费用,他们也没有强求这些人毕业后非得为提供培养费用的单 位工作多少年的规定。
从我们人类自身发展角度讲,对人才的培养,是每一个单位所应承担 的一项社会义务,即每个单位都有为社会培养人才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每个单位都应该为人才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而应当摈弃仅为了自己使用 或需要才培养人才的狭隘做法。
支持理由四委托培养协议不应该是卖身契,不应该成为委托培养单位 不合理地用来限制被培养人才自由流动的紧箍咒。
因为劳动和受教育一样,是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 民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一项义务。
所有公民在劳动和受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
对用人单位而言,对其认为不需要的人员完全可以辞掉或同其解除劳 动法律关系并给予被裁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
单位若对主动提出解除劳动法律关系而单位现在仍需要的人员要求 其承担超过单位实际损失的高额违约金,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被留住的人 员受过高等教育、是人才或被委托培养过就让他们承担比其他劳动者或员 工更多的法律义务吗?如此协议或制度安排显然是鞭打快牛的鼓励庸才 并打击人才的做法,是对属于人才或对有能力的劳动者们权益的最大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