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重点宏观经济运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o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即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包括消费和投资需求两部分。
总供给价格:企业愿意雇佣一定量工人所必需的价格,包括生产成本与预期的利润。
总需求价格:企业预期社会为购买全部商品所支付的价格。
o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否定“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总需求价格>总供给价格,就会扩大生产;反之,就会因无法实现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
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总供给基本稳定。
就业量实际取决于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就是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上总会存在“非自愿失业”o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根源在于三个“心理规律”: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三是流动偏好,总要把一定量货币保持在手里。
利率不能太低,否则容易进入流动偏好陷阱。
但如果利率较高,就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不能自动地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均衡。
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以达到全社会宏观经济平衡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o维持充分就业o消除通货膨胀o稳定经济增长o保持外汇平衡货币市场均衡外汇市场均衡o汇率:用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单位本币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外国货币o基本概念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绝对优势:通常是一个国家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交叉汇率: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货币兑美元都有一个兑换率。
一种非美元货币对另外一种非美元货币的汇率,往往就需要通过这两种对美元的汇率进行套算,这种套算出来的汇率就称为交叉汇率。
买入汇率:是外汇银行向同业或者客户买进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是外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平均数。
中间汇率常用来衡量和预测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幅度和趋势。
远期差价:在即期汇率的基础上加减一定差额形成的,这个差额称为远期差价。
即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远期差价。
远期差价用升水、贴水、平价来表示。
升水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贵;贴水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平价表示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
一价定律:当贸易开放且交易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价格都相同。
这揭示了国内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
固定汇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的上下限范围波动,该范围最高点叫“上限”,最低点叫“下限”。
当汇价涨或跌到上限或下限时,政府的中央银行要采取措施,使汇率维持不变。
浮动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
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利率上升--套利资本流入--对利率上升货币的需求增加--币值上升--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降利率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增加减弱--国际竞争力减弱--出口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币值下降--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利率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增加减弱---人们收入与消费下降--进口下降--对外币需求下降--币值上升--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降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基本概念o货币的本质是衡量劳动和财富,并进行交易的尺度;是社会权力的代表,体现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o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表现为价格,衡量价值与财富。
流通手段。
作为交换媒介表现为货币量。
贮藏手段。
表现为财富,自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支付手段。
商品赊销交易,货币在不再执行流通手段,只是到约定付款日期才被用于清偿债务。
世界货币。
表现为世界范围的交换媒介。
o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
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和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货币:布帛谷栗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铁、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纸币。
流通中的纸制货币符号存款货币。
无形的货币,能够发挥货币作用。
形式:商业票据、银行券、存款货币(可转帐并签支票款)电子货币。
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网上银行,信用卡o铸币税中央银行铸币税指在目前不可兑换货币制度下 , 中央银行从垄断发行基础货币中获得的利润。
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
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
o货币制度的四要素确定货币材料。
统一规定采用某种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单位。
本位货币的最小单位。
通货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准备制度。
为稳定货币,必须建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金准备制度,或称黄金储备,集中于国家金库或中央银行。
o主币和辅币本位货币:又称主币,是按照法定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而制造的、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如人民币元、美元。
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用主币每次支付的金额无论多少,收款人都不能拒绝接受辅币:主币以下的、供零星小额交易的通货,通常是用铜、镍等贱金属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
辅币只具有限法偿能力。
但中国的辅币具无限法偿能力。
o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o金本位制的发展过程金币本位: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
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即三自原则;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金币不再流通,黄金和纸币不再自由兑换,要达到一定的限额才能兑换。
金汇兑本位: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不流通金币。
本币不可兑换为黄金,但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某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并在该国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
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
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操作风险度量和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o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o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o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o流动性风险。
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o其他风险。
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o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主要来自资产业务,为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经常通过加强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风险的发生。
这一时期的风险管理理论就被称为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o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扩张,资金需求增加,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扩大资金来源,同时避开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由消极被动的负债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负债管理,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了许多金融工具。
于此同时,较高的负债成本逼迫银行将资金投放在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相对增加。
o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下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调整为,通过协调负债与资产的关系来保证净息差(NIM,Net Interest Margin)为正以及自由资本为正。
o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风险管理的过程BASEL Ⅱ的三大支柱o最低资本要求。
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
o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要求各国监管当局通过银行内部的评估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银行有科学可靠的内部评估方法和程序,使银行能够准确地评估、判断所面临的风险敞口,进而及时准确地评估资本充足情况。
o市场纪律。
通过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其运作机制主要是依靠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的利益驱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会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方面关心其利益所在银行的经营状况,特别是风险状况,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免受损失,在必要时采取措施来约束银行。
操作风险的定性评估o自我评估o风险图o关键风险指标o情景分析操作风险管理体系o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风险偏好—风险战略的核心内容。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操作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操作风险管理环境o操作风险缓释机制操作风险缓释的涵义操作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如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保险、融资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转移技术。
保险缓释银行可为操作风险购买保险。
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银行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
o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o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商业银行重点业务合规管理基本概念合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合规政策,按照外部法规的要求统一制定并持续修改内部规范,监督内部规范的执行,以实现增强内部控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早期预警,防范、化解、控制合规风险的一整套管理活动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