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促进东阳市经济社会与城镇建设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和市域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结合东阳市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三条本次市域总体规划范围为东阳市整个行政管辖范围,面积1739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除执行本文本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市域城乡发展战略第五条市域总体发展战略1.区域开放战略:依托区域性经济轴线,融入浙中城市群,接轨大中城市,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循环。
2.产业提升战略:加快产业升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3.资源整合战略:整合市域资源,有机集中、集约利用。
4.城乡统筹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条市域功能定位中国影视文化基地和浙中地区专业化制造业基地,浙中地区生态、人文特色浓厚的重要旅游市。
第七条市域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商贸新市、影视名市、建筑大市、文教优市”五市建设。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落实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2.分项发展目标:各项指标根据东阳市现状基础以及规划预测增长趋势确定,其中2010年部分指标参照《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经济发展指标东阳市域经济发展目标表2-1(2)社会发展与进步相关指标东阳市域社会发展目标表2-2(3)资源与环境相关指标东阳市域生态环境发展目标表2-3第三章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第八条市域产业发展策略1.做强工业及建筑业:进一步突出兴工强市;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扶持壮大企业规模;努力破解要素制约;提高工业功能区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建筑大市。
2.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建设商贸新市;发展壮大影视、旅游名市;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
3.做优高效生态农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品牌化;加快农业组织化建设;完善农业保障体系4.创新产业发展途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推进信用经济和品牌经济建设。
第九条农业空间布局以中药材、水果蔬菜、名特优林果、蚕桑、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等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建设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猪、席草、茶叶、果蔬、香榧、青枣、南方红豆杉、药材(元胡)等8大效益农业,实施重点扶持建设。
具体区域布局如下表:东阳市特色农业基地规划布局表3-1第十条工业空间布局1.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都、二业、五大特色产业群”,构建“二区二带”制造业发展格局。
“一都、二业、五大特色产业群”:一都即重点打造世界磁都;二业即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和医药化工两大主导行业;五大特色产业群即依据现有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把针织服装、工艺美术、建材装饰食品加工、皮革箱包五大传统行业作为重点特色行业培育,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
“二区二带”:二区即东阳经济开发区和横店高科技工业区;二带分别为以东阳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歌山、巍山、虎鹿工业功能区形成北江工业带;以横店高科技工业区为主体,整合南马、湖溪、千祥、画水、马宅工业功能区形成南江工业带。
2.市域主要工业产业基地东阳市主要工业产业基地布局表3-2第十一条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1.整体空间布局依托区位与城镇发展格局,市域第三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一翼一主线,四大片区多节点”的发展格局。
一心:东阳主城区,以发展商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休闲业、会展业、文化教育、科技和中介服务业及房地产业为主;一翼:横店副城区,以发展影视旅游、商贸旅游、科技服务和房地产业为主;一主线:利用东阳城区和横店镇的影视旅游产业依存度,在南部利用南山大片生态林地和白云文化城、卢宅明清古建筑群、东西岘峰和三都——屏岩风景名胜区以及东阳市区影视拍摄基地组织一条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影视文化产业带;四大片区:老城区商业片区、新区新兴商业片区、横店休闲旅游片区、经济开发区物流片区;多节点:依托市域其他六镇形成的服务于局部农村地域的服务中心。
2.商贸流通业布局依托东阳城区、横店副城区,分别形成市域的商业中心和商业副中心,依托巍山、歌山、南马、画水等镇区形成区域商业中心。
规划期全市重点打造7条商业街,其中3条综合商业街、4条特色商业街;三大类10个专业市场。
具体见下表:东阳市商贸设施规划布局表3-33.旅游业布局构筑“二心三带”的旅游发展网络。
两心:主城区旅游中心和横店旅游中心;三带:主城区——三都——横店——南江水库发展带,主城区——社姆山——落鹤山——巍屏山——东白山发展带,千祥吴宁第一洞天——南江水库——横锦水库——巍山——东白山发展带。
4.物流业布局将现有3个仓储基地进行整合,在诸永和甬金高速公路互通区建设大型物流中心,辐射整个东阳市域。
此外,重点建设5个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顺达物流中心、江北同店高速公路出口大型仓储中心、城西物流中心、白云联托运市场。
培育第三方现代物流中心,其作业基地可设于目前仓储、运输企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内或物流园区内。
第十二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1.强调工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行业限制。
鼓励高效节能与环保型产业发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及工艺设备落后的产业和产品,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腾出空间。
2.加强节能减排综合治理。
2020年前完成超容量部分排污总量的削减,即至2010年底前每年削减的排污总量不得低于超容量部分排污总量的10%;2011~2020年,每年的削减量不得低于超容量部分的5%。
至2010年,东阳市SO2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5%,COD、氨氮削减20%;至2020 年SO2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30%,COD、氨氮削减25%。
3.以ISO14000为契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将整个工业功能区视为一个符合ISO14000标准体系的工业群,提高工业功能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将是否符合ISO14000标准体系作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准入条件,限制低层次、高污染企业入园。
4.重视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农业用地保护,稳定农业用地面积,防止地力衰竭和土壤污染;合理布局工业用地,注重工业用地布局的紧凑性及工业预留地的保护,以满足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章市域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第十三条生态环境容量预测东阳市域2020年可供建设用地共可容纳约143万人,水资源的环境容量约136万人,土地生态的环境容量约155万人。
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市目标出发,规划在三种容量中取低值,确定东阳适宜的环境容量不超过136万人。
第十四条市域城镇、产业发展分区1.平原低丘城镇、产业重点发展区:范围为东阳江和南江两江盆地,城镇主体有中心城区、歌山镇、巍山镇、画水镇、南马镇、横店镇、千祥镇。
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调整二产空间组织,提高和优化产业结构。
特别加强培育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的综合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优势,外引内联,促进经济增长,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和对外辐射力。
该区内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影视旅游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为重点,形成东阳市域城镇、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2.高丘山地城镇、产业控制发展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区的北部和南部山区、巍山的西北部(原怀鲁镇)、虎鹿镇、佐村镇、东阳江镇的东南部(原八达乡)、马宅镇、画水镇的南部和三单乡。
对于该区的村镇建设采取两种扶持途径:一是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二是逐步迁移分散的、条件恶劣的农村居民点,向平原低丘区集中安置,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
该区内以发展现代高效农林经济、生态旅游和适度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形成市域的农林生态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
第十五条市域空间开发与保护原则1.融入区域发展,强化功能与空间互补。
2.强化中心功能集聚,提升市域整体功能。
3.合理构筑开发与保护框架,实施容量控制和有限开发。
4.突出生态保护因子,优化市域空间发展环境。
5.协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加强市域空间管制。
第十六条城乡空间总体框架市域空间形成“一带、二区、半环”的发展格局。
“一带”是指位于东阳江盆地与南江盆地之间的,以现状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依托东阳中心城区和横店城区发展的旅游、影视产业带;“二区”是指北部以东阳江平原(盆地)为主体的城镇发展区和南部以南江平原(盆地)为主体的城镇发展区,是市域城镇、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半环”是指呈半环状分布于市域东北、东部和南部的生态保育区与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区,重点培育成市域山林经济区、旅游发展区与绿色副食品基地,形成市域城镇发展的生态屏障。
第十七条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规划预测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P2010=105万人,P2020=130万人;近、远期城市化水平将分别为60%和75%左右。
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一览表表4-1市域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如下表。
市域城镇人口分布一览表表4-2第十八条市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近期“重点发展、多点联动”,远期“点轴带动、带状发展”。
第十九条城镇体系布局结构1.职能结构:形成三级职能层次和五种职能类型。
三级职能层次为市域主中心、市域副中心和一般镇,四种职能类型为综合、影视旅游、工业和生态旅游。
2.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个大城市(东阳中心城市)、3个小城市(横店、巍山和南马)和若干个小城镇的等级规模结构。
3.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一副、二带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主一副”指东阳中心城市和横店副城区;“二带”指分别依托东阳江、南江平原形成的带状城镇集聚区。
北部以中心城市为主,包括巍山镇、虎鹿镇、歌山镇的东阳江城镇带;南部以横店副城区为主,包括南马镇、湖溪镇的南江城镇带;“多点”指在山间低丘盆地呈点状分布的画水、千祥、马宅、东阳江、佐村五个城镇。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览表(2006~2020年)表4-3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引导第二十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与控制按《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执行;其他城镇,近期统一按人均110平方米控制,远期横店、巍山、南马3镇按人均105平方米控制,其余8个建制镇按人均100平方米控制。
则规划期东阳市域城镇建设用地分别为:至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达到6760.05万平方米,比现状增加用地1924.18万平方米;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957.50万平方米,比现状增加用地5121.6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