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三分钟演讲稿说起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一段,或是人物,或是朝代,或是君王。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几篇初二历史三分钟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哟。
初二历史三分钟演讲稿篇一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
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
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
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
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
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
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
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20xx 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初二历史三分钟演讲稿篇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
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
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
"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
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
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20xx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初二历史三分钟演讲稿篇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却留下了让世人传颂千古的佳话传说。
千古佳话永流传楚汉相争,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
此际,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项王大势已去,自己只能成为项王的累赘,她不愿自己落入敌手让项王蒙羞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