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数学阅读内容与方法指导

小学生数学阅读内容与方法指导

小学生数学阅读内容与方法指导在数学教学或解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数学内容或解题错误是缘于没有精读、深读而出现了偏差,如若我们教师能在数学阅读时注重指导,及时改变阅读习惯,明确阅读方法,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阅读、书写、计算、观察和表达形象地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要使学生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更加主动、持久地学习,离不开阅读.一、对农村小学生不良阅读习惯的反思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我曾经在我们农村学校多次作过这样的实验:一学期学习结束后,我把班里的一部分学生叫到面前问他们刚刚学过的数学教材一共有多少章?每章有多少节?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这个事实说明了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阅读数学教材是不够重视的。

许多学生只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只是在做作业的时候才将课本打开,平时基本上没有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二、如何从阅读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

而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然而提起阅读,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如语文的课文阅读,短文阅读,词语阅读等方面。

同样,数学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认真阅读书中所提出的每一个过程与细节。

1.阅读数学概念。

概念是解题的基本依据,我们要在认真阅读中理解数学概念.如有的学生作业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概念明明背得非常的熟,但在选择、判断等概念的运用中,错误率非常的高,这是为什么呢?追其根源,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都是教师直接给出或由几道例题引出,这个过程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要想使学生从本质上真正领会,除了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还需要在概念形成之后,认真地阅读,读出概念真正的含义,读出概念中关键词中的注意点,读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

小学生对这些概念中关键词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又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掌握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

另外,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2.阅读应用题。

在作业批改时,总是听到老师说,哎,这么简单的应用题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要向语文阅读学习,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

日久天长,学生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1)注意题目中的整体性。

数学题目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在阅读题目时,教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题目数量之间的整体性。

文字题更是这些数量关系的浓缩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把运算顺序搞错,数与数之间形成错误的搭配。

所以,教者在指导学生读题时,首先指导文字题的阅读,同时要注意要求学生读题中的整体,。

例如800减去80加上20的和,差是多少?我们应该在减去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再在和处停顿。

即800减去,80加上20的和,差是多少?通过一个个整体,读出题中的层次性。

(2)注意题中的关键词。

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

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例: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00米,15天完成,实际12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多修多少米?这题中要注意的词是“多修多少米”中的“多”,学生在读题时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这个字,而把“现在每天修多少米”求出来以后,就结束了解题,所以作为教者一定要要求学生在读题时把关键词圈出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

又如有这样一题:一个工程队修公路,4天修了640米。

照这样计算,修一段2080米的公路,需要用多少天?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就是“照这样计算”,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知道这里有个隐含条件就是工效是一定的,解答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3)注意题中抽象语言。

解题,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数学符号计算出所需的结果,所以,读题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抓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桥梁,用数学的基本式——算式,表示出这一联系。

例:小明爸爸今年43岁,比小明年龄的2倍多9岁,小明今年多少岁?通过阅读可知题中的两个比较量是:小明爸爸的年龄和小明年龄的2倍,两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小明的年龄×2+9=43,通过语言到符号的转化使解题方法更加明确。

三、怎样从阅读方法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数学阅读似乎没有语文阅读来得有趣,正如有些同学说:“数学阅读费脑子,乏味;语文阅读有情趣,津津有味”。

的确,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性、严谨性及抽象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阅读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

1.教师示范。

数学教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教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一节数学课,教材往往只需一两页纸,若照本宣科,只需几分钟,而要将这点素材转变为四十分钟的数学内容,就需要好几倍的时间来充实。

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阅读的功底。

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再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直圆柱。

2.创造机会。

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思想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读出,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通过对“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在计算圆锥面积时就是先算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后再乘三分之一,这样对圆锥的公式记忆就更加深刻,解题时出错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

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

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为提高阅读的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3.自我感悟。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

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

同时这样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例如在工程问题教学时,有一题:修一条长30千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在学生获解后,教师将公路先后改为90千米和18千米,让学生阅读并思考。

学生在计算出第二个变式题后,就会发现计算结果是相同的,于是认知矛盾产生了:为什么条件变了,计算结果却不变呢?工作总量与用的工作时间表示的工作效率有关吗?如果去掉“30千米”还能否解答?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因为新知的学习已经成了其自身的需要。

4.感受合作。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合作过程。

在合作中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如学习“加法结合律”,在学习480+325+75时,教师应适时地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一章节,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有可能提出:这道题应怎样计算?能不能进行简算?可以用学过的定律计算吗?怎样用定律使计算简便?为什么?一系列问题提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阅读适当进行点拨。

再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