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会网理论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③博特(Bott,E.)对伦敦家庭夫妻角色关 系的研究中,将家庭网络形态与家庭内夫妻 关系角色分配联系起来研究,并第一次发展 出网络结构的明确测量工具——结,从而引 发了一系列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夫妻角色关 系的研究。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奥利弗对洛杉矶市非洲裔美国黑人社区的研究也
同样证明了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存在。 奥利弗认为,黑人社区并没有解组,他们依然 存在。城市黑人有相当大的社区网络,黑人从 这些关系中获得情感和物质的支持。黑人有比 较亲密和丰富的关系,其中亲属是黑人社区的 主要社会关系来源。
理论 流派
关注焦点
社区 ①都将社区看做一个地域概念,或者是将城 消失论 市社区等同于城市邻里想努力从邻里地域中 去寻找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 社区 ②都关注人们的社会团结感和共同体感,关 幸存论 注的是规范整合和共识。 社区 他们认为城市社区问题最本质的东西是关系。 解放论
社区解放论的主要观点:
(4)当社会是由具有多个社会网络成员资格 的人们交叉形成的复杂系统时,基于对有界 限群体的描述会使得对复杂社会系统的理解 过于简单化。 他们通过通过大规模调查去研究城市居民的 网络结构、组成及内容、他们关心的中心问 题是:网络中关系类型是如何影响到成员间 的资源流动的。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1.1.1起源于法国。从思想渊源来讲,齐美 尔1908年《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 探讨》一书中把社会想象为相互交织的社会 关系的观点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网思想。 1.1.2形成于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 国人类学家发现,研究比较复杂的社区时, 传统结构功能分析框架需要其他的分析方式 补充,社会网分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 生。
(1)网络分析者从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和回答 城市社区问题。他们认为城市社区最本质的东 西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社 会关系,而不是对邻里地域和社会团结的偏好。 他们强调研究人们之间的联系,将社区从邻里 地域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因此又被称为“社区 解放论”。
社区解放论的主要观点:
(2)将社区当做“个人社区”:即一种网络 意义上的、以个体为中心限定的非正式“社区 关系”。 (3)他们认为社会大规模的变迁已经改变了 社区的性质,当代城市居民不再完全是一个地 域共同体或亲属群体的成员,而是众多的、特 殊化的、以兴趣为基础的社区成员。
他认为社会支持的内容分为
①情感性支持 ②实际支持 ③社会交往支持
然后将这三方面的支持具体操作化为10个问题加 以测量 范德普尔的研究目的是:要描述出个人社会支 持网络以及个人网络成员的角色关系。
范德普尔1987年春在荷兰的个人支持网研究
范德普尔的研究结果是:
① 荷兰人的个人社会支持网平均规模为9.9人 ② 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成员角色关系范畴分布的
2.城市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理论观点
2.1城市社区研究:从地域到关系网络 2.2社会支持网络 2.3社会网络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过程 2.4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源 2.5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2.6社会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网
2.1城市社区研究:从地域到关系网络
2.1.1时代背景
2.1.2理论家们的关注 2.1.3理论流派
社区解放论的主要观点:
(5)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有影响力的 代表人物有: 劳曼(Laumann,E.O.) 韦尔曼(Wellman,B.) 奥利弗(Oliver,M.L.)
劳曼的研究:
1965~1966年,劳曼采用主体网的方法对美国
底特律市进行研究,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 一是城市社区中仍保持着密切的人际关系; 二是人际关系在民族、宗教和职业等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三是属于不同类别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较疏远, 即在类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距离。
2.2社会支持网(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 热门研究领域。 社会支持网的最初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注意焦 点是社会支持网与个体健康状况的关系。他们力 图证实社会支持对于维护个体的健康,帮助人们 面对和解决压力与心理紧张的重要性。 学者们在理论上形成了两派:
2.1城市社区研究:从地域到关系网络
2.1.3理论流派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开始宣称 城市“社区消失论”(Community Lost)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社区幸存论” (Community Save)。 20世纪70年代,网络分析者提出“社区网理 论”(Community Liberated)。
①整体网络研究:即研究一个社会体系中角 色关系的综合结构。遵从社会计量学的传统。 代表人物为林顿· 弗里曼(Freeman,L.) ②自我中心网络研究:关注个人的社会世界, 从个体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网。他们关注的问 题是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络的影响, 个体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为社会团体。代 表人物有哈里森· 怀特(White,H.)、林南 (Lin Nan)和罗纳德· 博特(Burt,R.)等。
社区消失论的主要观点:
(1)随着民族国家互动范围和规模增加,地 方社区的自主性和团结程度降低。 (2)在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由于科 层制的发展,正式的科层机构已经取代了许 多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或活动。 (3)由于城市规模较大,结果为有不同兴 趣爱好的群体提供了潜在的人口和组织。
格兰诺维特提出4个测量关系力量强弱的维度:
①互动的频率。互动次数多的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 ②感情力量。感情较强(深)为强关系,反 之为弱关系。 ③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 ④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 之为弱关系。
情况如下:亲属(53%) 朋友(18%) 邻居(16%) 同事/熟人/会员(13%)
个人社会支持网调查: ① 讨论支持
在过去的半年里,您与谁讨论过对您来说是最 重要的事/问题?
②经济支持 假如您需要借一大笔钱,您向谁借? ③就业支持 假如您需要找工作,您会找谁帮忙? ④陪伴支持 当需要聊天/散步/逛商店/踢球/打球等方 式度过闲暇时间时,谁会陪伴您?
2.2社会支持网(Social Support)
一派认为:社会支持主要是起到缓冲压力 (Buffering Hypothesis)的作用,而社 会支持系统的崩溃会令人产生不平衡或甚至导 致疾病的形成。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张建立个人的支持系统, 以帮助个人缓冲危机情况所导致的心理及生理冲 击。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①布朗在1940年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的 概念,他将社会结构界定为“实际存在的社 会关系网络”,激发了研究者对社会关系联 系的想象。 ②巴恩斯:真正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分析研 究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他于1954年首 次将社会网络的应用从隐喻转化为具体实际 的分析研究。
1973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M)在 《美国社会学刊》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 一文,成为社会网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 关系(tie)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 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 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 和弱。
2.3社会网络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过程
社区幸存论的主要观点:
挑战社区消失论者认为:城市居民并不是没有 联系的个体的聚集,城市居民仍有邻里关系, 仍存在地方社区感,仍然利用邻里关系来进行 社会交往和获得各种社会支持。 驳斥社区解组论者认为:城市社区中仍然存在 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属关系,人们并没有感到 孤独。
社区解放论的主要观点:
韦尔曼的个人网络社区的研究:
韦尔曼认为:城市人际关系并没有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而普遍衰败,城市 居民仍然有很普遍的亲密关系网络,其组成主 要是亲属和非亲属。
他们在建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时会采取不同的
模式,个人社区网络中不同的关系类型以不同的 方式表现出来。
奥利弗(Oliver)的研究:
第五讲:社会网理论
2010年4月14日
城市社区
空间结构 生 态 学 理 论 城 市 性 理 论
社会结构
社 区 权 利
城 市 符 号 互 动 理 论
社 会 网 络 理 论
社会网理论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 现 2.城市社会网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理论观点 3.社会网理论的应用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1.1.3发展于美国。 ①19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 立了分析社会关系资料的社会计量学方法。 ②二战后,美国社会学家对齐美尔有关“社 会关系的形式会决定它的内容”这一论点关 注并熟悉起来。 ③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络理论成为一个 新的社会学领域。
2.2社会支持网(Social Support)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社会网络本身,即研究社会 支持网络本身的特点、社会网络支持的内容以 及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内容之间的关系等。 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研究之一就是范德普尔 (Van del Poel)的个人支持网研究。
范德普尔1987年春在荷兰的个人支持网研究
1.社会网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出现
1.1 从社会网研究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形成 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方法和隐喻到理论与实 质的变化过程。 1.2社会网分析被视为提供了一种连接微观 和宏观社会学理论的工具。 1.3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社会网研究一 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行发展,因而被划 分为两个研究群体。
2.1城市社区研究:从地域到关系网络
2.1.1时代背景。
①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化 ②城市社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全新体验
2.1城市社区研究:从地域到关系网络
2.1.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社会理论家思 考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的社会 影响后果是什么? ②社会变迁对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内容及其组 织的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