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贯穿于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的哲学内涵摘要:正如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说,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运动变化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的变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部门职责关系的变化,要求我们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质变与量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哲学
经过30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必须通过开展新一轮的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作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从哲学的角度总结历年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体现的客观内在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不存在不运动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事物,万物都在运动之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从来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不存在的。
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无不如此。
近
年来我国政府机构的几次大规模改革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初显成效。
但结合现实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行政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所设部门过多、过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相比显得有些过于庞大。
这在一定情况下容易造成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争夺利益,出了问题则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出现。
过多的政府机构又造成了现实工作中的行政干预过多,许多本来应该由市场起作用的领域,却由于政府管得过多过死,从而造成了一系列弊端。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因此,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根本动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它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
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从实践方面看,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机构改革,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行政机构改革必须服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体现出的客观内在规律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即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政府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
1.行政机构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机构改革具有系统性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部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规则、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①,而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匹配。
政府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其他子系统协调发展。
如果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发展都起到
了促进作用,那么此次改革所产生的意义将是无法估量的。
相反,如果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阻碍,即使改革本身有多么成功,其最终结果也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机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政府机构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便使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
另外,政府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是上层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系统时,系统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系统时,就会损害系统功能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从系统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通过政府机构各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2.行政机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渐进量变中逐步接近改革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与质行政体制做出了历史贡献。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设置过多的情况下,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自然就会有各自相应的一套内部机构和人员,所谓“麻雀
虽小,五脏俱全”,从而引起机构的膨胀和人员臃肿。
而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不同,虽然其目的不在于机构精简和裁减人员,而在于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但由于部门数目减少,就可以实现职能整合,减少议事协调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降低政府成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
四、关于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基于实践,且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加深,不断提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我们对政府机构应具职能以及机构改革的认识也是如此。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机关作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改革创新的组织者,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循序渐进,才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
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型政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注释
①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5年8月版
②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参考文献
[1]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王大鹏.《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要点》[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9期
[5]何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2期
变的”②,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一事物就会变成它事物。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只有
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从宏观角度来看,前五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以失败,至少是准失败的姿态而结束的:大部分地方政府机构的数量依然难以精简;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仍然较低;政府机构改革最终没能彻底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完全到位;二是我国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严重制约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构改革成果的巩固。
可以说,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都只是同一层级间政府机构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横向间“平行式”的量变改革,而不是不同层级间政府机构整体上的撤销,不是一种纵向间“立体式”的质变革命。
但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针对当时行政管理体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进行的。
或者是破除旧的经济体制遗留的政府机构利益,或者是建立适应新政府职能的机构或者主要解决人员膨胀问题。
这些政府机构改革都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完善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