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

(发展战略)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

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能呢?我以为,运用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能的有效手段。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

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

我在讲授《稀疏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实验:在讲授该课的前一天,甲班不作任何暗示,只要求学生在晚上阅读本课两遍;乙班布置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

第二天上课检查阅读效果时,甲班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多数回答不出来,而乙班学生多数能较好地回答我的提问。

同是水平相当的学生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觉、观察、识记等心理活动的效率与他们是否明确活动目的密切相关,活动目的越清楚,其观察知觉就会越清晰、完整,识记效果就越好。

由于甲班学生阅读是在没有目的情况下进行的,其阅读效果不好是必然的。

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二字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

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

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

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

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

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

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第三,教师要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时提问,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因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

教师在讲完新课后,提出问题,复习刚学的新知识;在下次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复习巩固上次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很有好处的。

这两种提问有效地利用了旧知识,使新知识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容易把握,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现行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及现代影视、幻灯、文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讲授唐朝的“曲辕犁”时,教师可先出示《二牛一人的牛耕画像》和《曲辕犁》图,然后提出:“西汉时期的犁与唐朝的曲辕犁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唐曲辕犁比西汉时的犁有什么进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发现:西汉时的犁在结构上是直辕,只有犁头和扶手。

唐朝的犁是曲辕,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

教师通过点拨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较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作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

二是增加了犁评,由于犁评可升可降,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

三是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这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如,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看《1 929?932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处于两省或两省以上的交界处;二是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

②这两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南方各省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较好,秋收起义在这里进行;二是两省以上的交界处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三不管”地区,便于发动和积蓄革命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提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

四、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用各类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里,仅就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作一简要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

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

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读,所答内容“水分”很多,可取者较少。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关于“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只是简单地罗列岳飞抗金的事迹。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岳飞抗金事迹突出确实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

但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战功卓著并不止岳飞一人,至少是数以百计。

但像岳飞这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后人尊敬的却不多。

要分析这类历史现象,必须从行为的正义性和代表谁的利益方面去分析。

这样,学生就能简要地回答:岳飞之所以受到人民尊敬,一是金军多次南下攻宋,一路烧杀抢劫,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二是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却被奸臣秦桧杀害。

于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五、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常见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都包含最初综合棗分析棗再次综合这三个环节。

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砌,也不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简单拼凑。

学习历史,不是良莠不分的全部“继承”历史遗产,而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与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而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问。

因为,没有问题,分析与综合便没有目标。

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或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一番议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历史辩证唯物史观作透彻分析总结。

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应注意四点。

一是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灵活选用各种提问方法设计问题,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并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如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奴隶制的产生,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康乾盛世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等有关内容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二是要对历史知识进行系列归类,求同存异,探求本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

如试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说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等。

三是要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如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延缓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等等。

四是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两个原则,既要史论结合,观点要统帅材料,材料要说明观点,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切忌史论脱节,乱下断语。

只有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才富有说服力。

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对象、认识事物,也就不能鉴别良莠。

就历史教学而言,在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在时空上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如纵向比较提问,就是把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

例如,讲完戊戌变法时,教师提问:比较历史上的变法或改革,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获得了以下共识: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3.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

引导学生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深化认识,寻求规律。

如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时,不妨提问学生:你认为两次革命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经过比较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和俄国一样,革命前夕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国都具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但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而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未能成功,关键是俄国有一个早在1903年建立的具有丰富革命经验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而德国没有这样的党。

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才会胜利。

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纵横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七、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史实提出有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两课,罗列了大量的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材料,但对原始社会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并未加以区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