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除草技术一小麦的分类: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小麦属。
其分类方法不一,一般采用下述的分类方法。
1、按照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
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
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2、按照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
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
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
对一批小麦而言,按我国的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3、按照播种季节分类,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小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二冬小麦种植技术1、提早进行耙地作业,破除土壤板结,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冬小麦根系生长及麦苗早发。
近年来,各地大部分麦田耕层偏浅,一般不足15厘米,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根系发育和小麦产量。
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尽量增加耕翻深度,努力扩大深耕面积。
2、对于早播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应做好冬麦返青后的跟踪调查,及早动手准备好春麦籽种,做好补种或重播工作。
把好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
墒情、播期、播量是影响小麦播种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因此,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把好播种质量关。
一要足墒播种。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
二要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的主要因素。
播种适期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14℃,冬前壮苗积温要求570-650℃。
冬小麦适播期一般在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
近几年,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小麦主栽品种的改变,小麦适宜播种期应较以前推迟5-7天。
三要适量播种。
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
3、对于病害发生较轻和较晚播种的冬麦,应争取早春分蘖,以促为核心,保证冬麦群体结构。
4、做好春季追肥工作。
小麦整个生育期一般应追施速效氮肥2-3次,依据播前施底肥情况,建议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分次追施,第一次追肥结合浇头水进行,亩追尿素10-12公斤。
叶面追肥,促苗早发。
早春喷施如绿风95、喷施宝、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5、做好小麦灌溉工作。
小麦一生需浇4-5水,分别在起身拔节期、孕穗期、灌浆初期和乳熟期,头水应在三叶一心期进行。
缺水的地方应及早做好抢洪春灌工作。
6、做好麦田杂草防除工作。
三什么是积温、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积累数称为积温。
积温有两种,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或称生物学起点温度),这个下限温度一般用日平均气温表示。
低于下限温度时,作物便停止生长发育,但不一定死亡。
高于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生长发育。
我们把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值叫做活动温度,而把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该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动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也就是说,这个温度对作物的生育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就叫做该作物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积温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有效积温较为稳定,能更确切地反映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所以在制订作物候期预报时,应用有效积温较好。
但应用于某地区热量鉴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划时,则以用活动积温较为方便。
四小麦的全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叫全生育期。
全生育期是由各个外部器官的特征时期所组成。
1.播种期记载播种的年、月、日2.出苗期小麦的第一真叶露出地表2-3厘米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出苗标准时的日期,记为该田块的出苗期。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节三片绿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记为三叶期。
4.分蘖期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厘米左右时,记为分蘖期。
5.越冬期北方冬麦区冬前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1℃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时,即为越冬期。
6.返青期北方冬麦区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为返青期。
7.起身期翌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拉长并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
5厘米左右,主茎年后第二叶接近定长,内部穗分化达二期、基部第一节开始伸长,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露出地面1。
5--2厘米时,为拔节期。
9.孕穗期(挑旗)全田50%分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为孕穗期。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芒)由叶鞘中露出的1/2时,为抽穗期。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药散粉时,为开花期。
12.乳熟期(灌浆期)子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呈炼乳状,约在开花后10天左右,子粒含水量在45%左右时,为乳熟期。
13.成熟期胚乳呈蜡状,子粒开始变硬时为成熟期,此时为最适收获期。
接着子粒很快变硬,为完熟期。
14.收获期记载具体的收获日期。
五麦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危害根据生态环境、品种类型和耕作栽培制度的不同,全国麦田杂草可以分为四个大的草害区,即亚热带冬麦草害区、暖温带冬麦草害区、温带和高寒春麦草害区和云贵川高原春麦草害区。
1、亚热带冬麦草害区指淮河以南,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冬麦区和南方麦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至江苏连云港和新沂,并向西延伸到皖中、豫南、湖北、陕西汉中盆地及四川。
气候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
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2-3熟,多为稻麦轮作或稻油轮作。
10-11月播种,翌年4-5月收获,麦田杂草在秋、冬、春季均有萌发生长,但萌发高峰在秋末冬初和早春,常常在小麦播种时田间杂草丛生。
主要杂草有看麦娘、牛繁缕,其它杂草有猪殃殃、日本看麦娘、繁缕、大巢菜、春蓼、雀舌草、碎米荠、罔草、硬草、早熟禾、棒头草、泥糊菜、婆婆纳等。
该区麦田杂草发生严重,必须进行化学防治,发生面积在90%以上。
2、暖温带冬麦草害区主要包括黄淮海流域和陕西、山西中北部黄土高原到长城以南麦区,这是我国小麦主产区。
该区处于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地带,各地杂草发生差别较大,以其自然条件又可以分为二个草害区,如果细分还可以分成若干小区。
黄淮海冬小麦草害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苏北和安徽省北部、河北、山东大部、晋中南和陕西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14℃以上,年降雨量500-700mm。
一年二熟,以小麦和玉米、或花生、大豆、棉花等轮作。
本区是小麦主产区,耕作精细,历史上多进行麦田人工除草。
麦田主要杂草种类有播娘蒿、荠菜、猪殃殃、佛座、泽漆、离子草、扁蓄、狼紫草、牛繁缕、野燕麦、婆婆纳、大巢菜、野豌豆、王不留行、刺儿菜。
该区麦田草害面积占74%以上,中等以上面积达50%;该区播娘蒿、荠菜发生普遍严重,尤其在经济欠发达、除草剂应用较少的中北部地区是麦田主要杂草;在伊洛河流域猪殃殃、佛座发生严重;河南至关中平原,野燕麦、猪殃殃发生严重;在该区中北部随着磺酰脲类除草剂在麦田的应用,泽漆发生日趋严重。
陕西、山西中北部黄土高原到长城以南高原小麦草害区由于该区气温低、雨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麦田杂草发生较轻。
主要杂草有野燕麦、独行菜、离子草、小蓟、小藜等。
3、温带和高寒春麦草害区该区冬季低温,麦苗不能越冬,生产上只能种春麦。
由于春麦与杂草同时出苗,因此易造成危害。
该区以分为三个亚区,即温带春麦区,包括长城以北的辽宁中北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高寒春麦草害区,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的高海拔地区;西北灌溉春麦草害区,包括新疆、陇西、宁夏等地区。
4、云贵川高原春麦草害区该区气温差异较大,地形复杂,小麦分布于不同海拔的坝田坡地。
主要杂草有看麦娘、牛繁缕、碎米荠、雀舌草、棒头草、猪殃殃、野燕麦等。
六麦田主要杂草的生物学及其发生规律1、麦田主要杂草的生物学特点黄淮海冬麦区,90%以上的杂草为种子繁殖,少数为根茎繁殖;种子出苗深度一般为0-3cm,个别杂草出苗深度达5-10cm;杂草多以冬前出苗,4-5月份开花结实,其生育周期与小麦相似,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现将黄淮海冬麦区主要杂草的生物学特点归结如表一。
2、麦田杂草的消长规律麦田杂草在田间萌芽出土的高峰期一般均以冬前为多,只有个别种类在次年返青期还可以出现一次小高峰。
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见表二。
大多数杂草出苗高峰期都在小麦播种后15-20天内出苗,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是麦田杂草出苗的高峰期,此期间出苗的杂草约占杂草总数的95%,部分杂草在次年的3 月间还可能出现一次小的出苗高峰期。
据田间观察,麦田杂草的发生与播种期、土壤状况关系较大,多种环境条件影响着麦田杂草的发生量和发生期,一般在随小麦出苗而相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