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二者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本大纲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14学时;高等护理、口腔医学、药学专业实施的教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0学时,具体学时数分配如下:理论课学时分配表实验课学时分配表第一篇医学微生物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概念,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非细胞型的生物学形状。
2.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人体寄生虫学概念。
3.了解医学免疫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形态检查法。
4.熟悉细菌的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5.了解细菌L型的特点、第三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与生长繁殖的规律。
2.熟悉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4.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特点。
第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菌群失调的概念。
2.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生理作用及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3.掌握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防腐的概念4.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标。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熟悉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2.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因子。
3.掌握细菌基因型变异(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4.熟悉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机制。
2.熟悉细菌性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掌握细菌感染的类型。
4.熟悉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
5.掌握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6.熟悉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的概念。
第七章病原性球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致病性和致病菌株的鉴定。
2.掌握链球菌属的分布、形态、培养和致病性,抗链“0”试验。
3.熟悉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
4.熟悉淋病奈瑟菌的形态,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5.熟悉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和抵抗力。
了解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事项和所致疾病。
第八章肠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了解大肠埃希菌在卫生检验上的意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类和致病性。
3.掌握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及意义。
其它沙门菌的致病性。
4.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
5.了解伤寒带菌者及慢性痢疾在疾病传播上的意义。
第九章弧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性,免疫性及预防。
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厌氧性细菌的种类、感染特点;厌氧芽孢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别要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其特异性防治;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致病条件和感染特点。
2、熟悉:厌氧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无芽孢厌氧菌的种类。
第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变态反应关系,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2.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及锡克实验原理和结果判定;白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和致病性;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和分布;了解其他的呼吸道致病性细菌。
第十二章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炭疽芽孢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熟悉:布氏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炭疽芽孢杆菌的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炭疽芽孢杆菌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的区别。
3.了解:布氏菌属的防治原则;鼠疫耶氏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目的要求:1.明确主要支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2.支原体与L型细菌区别3.熟悉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4. 掌握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生物学性状。
5.熟悉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6.掌握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7.熟悉主要衣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8.了解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和发育周期9.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四章螺旋体目的要求:1.明确螺旋体的基本特征,熟悉可引起人类疾病的螺旋体。
明确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主要性状及传播媒介。
2.掌握其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3.熟悉主要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原则。
第十五章真菌概述目的要求:1.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熟悉真菌的结构、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
2.熟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3.熟悉深部感染真菌、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病毒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熟悉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病毒的培养与复制过程。
2.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4.掌握病毒感染的类型及其特点。
5.掌握病毒的致病机制。
6.掌握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7.掌握干扰素的概念、生物学活性、抗病毒作用机制和抗病毒作用特点。
第十七章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道感染病毒种类。
2.流感病毒:掌握其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与变异和致病性的关系。
熟悉流感病毒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两种形式与机理。
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熟悉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3.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熟悉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了解培养特性和防治原则。
4.熟悉麻疹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与溶血、细胞融合等特性,了解培养特性,掌握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熟悉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5.熟悉风疹病毒的致病性(特别是垂直传播与先天畸形的关系)与特异性预防。
第十八章肠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病毒种类与共同特性。
2.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致病性、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3.了解柯萨基病毒与ECHO病毒的分组与分型,熟悉其致病性。
4.熟悉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性第十九章肝炎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主要生物学性状。
2.掌握HA V的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其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
3.掌握HBV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免疫性和致病特点,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免疫预防方法4.了解HCV、HDV、HEV的主要性状、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章逆转录病毒目的要求: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一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虫媒病毒的概念和分类,熟悉其共同特性。
2.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分类及我国常见种类。
3.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熟悉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二章人类疱疹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与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HSV):掌握生物学性状与致病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熟悉生物学性状和致病特点。
4.巨细胞病毒(CMV):熟悉培养特性、致病特点——潜伏部位、传播途径及其特点,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5.EB病毒:熟悉特异性抗原种类,掌握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第二十三章其他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2.掌握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
3.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4.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生物学性状。
5.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6.熟悉人乳头瘤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7.了解常见的朊粒性疾病及特点。
第二篇免疫篇第一章抗原1.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特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化学组成、分子量、化学结构、异物性、宿主遗传性)。
2.熟悉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医学上重要的Ag3.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了解超抗原。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1.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结构、恒定性、可变区、功能区、酶解片段)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了解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血清型(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及独特型)。
3.掌握单克隆抗体(概念、特点、制备及意义)。
第三章补体系统1.掌握补体的概念,了解补体系统的基本成份及命名。
2.掌握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二条途径的比较),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
3.掌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掌握MHC的概念,掌握HLA复合体及其产物(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HLA 等位基因及其编码的产物),HLA抗原的组织分布,HLA-I、II类分子的结构。
2.熟悉MHC分子的功能。
3.了解HLA的医学意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HLA与排斥反应、HLA与法医)。
第五章免疫系统1.熟悉免疫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熟悉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免疫细胞(概念、种类),2.掌握T、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功能及亚群,了解T、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分布。
3.熟悉NK细胞及M?等免疫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
4.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及作用特点,熟悉IFN、TNF、IL及CSF 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第六章免疫应答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及类型,掌握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对TI抗原的应答特点、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中的细胞间、细胞因子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特点)。
2.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与再次应答的比较)。
3.掌握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概念、免疫效应、细胞间相互作用,TD和TC细胞发挥效应的机理及各自特点)。
4.熟悉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遗传对免疫的调节、免疫网络调节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