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导学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导学案精品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导学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
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由此导入新课。

一、回顾已知,引入新课
在生态系统中和___被称为分解者。

二、自主学习,边学边导
1 .感知细菌、真菌的存在(阅读P66第一自然段)
在我们的身边广泛分布着细菌与真菌,如蘑菇属于______,衣物食品上的霉和水果上长的“毛毛”都属于真菌中的_______,在我们的体表与体内以及周围环境中还有数不清的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

2. 区分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阅读P66~67,并观察图形)
三、精讲点拨精练提升
(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阅读P68~69,讨论与交流)
3.下面是某同学“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探究时,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请分析回答:
①把甲乙培养皿放到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②将牛肉汁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制成培养基
③把培养基装入甲乙两培养皿中进行高温灭菌④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手心等处,在甲培养基
上轻轻涂抹。

(1)上述实验步骤不正确,请排出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步骤②用牛肉汁配置培养基,其实是为细菌真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的这个过程叫____________。

小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手指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请你帮他们完成探究实验:
(1)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2)请你完成实验设计思路:
①配制两组同样的培养基,分别放在两组培养皿中并标号为1号和2号,高温灭菌后冷却。

②用无菌棉棒在1号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在2号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③将两组培养皿放在的地方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3)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细菌、真菌)菌落。

(4)请你预测实验的结果:。

四、达标检测,当堂过关
5.在下列哪些地方有细菌和真菌的踪迹()A.寒冷的极地 B.很热的温泉 C.在深海的火山口 D.以上三处都有
6.木耳属于()A.绿色植物 B.细菌 C.真菌 D.霉菌
7.穿过的衣服,如果没有及时清洗而长时间挂在衣柜里,会发现衣服上有许多白色的小点点,这些白色的小点点最可能是()
A.真菌 B.细菌 C.霉菌 D.灰尘
8.下列实验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是()A.刚洗过的衣服 B.经过酒精涂抹的手指
C.炒熟的菜 D.经过高压锅蒸煮,且密封的培养皿内
9.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他们的种类。

C.细菌的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

10.破伤风伤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当伤口暴露于外时,破伤风杆菌是不能繁殖的,只有当伤口深,坏组织多,隔绝空气时,破伤风杆菌才能生长繁殖。

这说明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不需要()A.氧气 B.适宜的温度 C.水分 D.有机物
11.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加水密封。

密封坛口的主要原因是()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的繁殖 B.防止气体对流,利于醋酸菌无氧呼吸
C.防止杂菌进入,影响泡菜质量 D.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12.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13.小明的弟弟饭前总不爱洗手,为让他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小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和弟弟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找两个馒头和两个干净的塑料袋,一起放在蒸锅里蒸30分钟,让弟弟尽快用手在甲馒头上按一下,再用肥皂把手认真洗干净后,在乙馒头上按一下。

用无菌工具迅速将两个馒头分别装入塑料袋并密封好。

一起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甲乙两馒头的变化。

请就此探究过程回答:
(1)将两个馒头和塑料袋在蒸锅里蒸30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手在馒头上按一下”的过程相当于细菌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_步骤。

(3)本探究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4)过一段时间观察甲乙两馒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 日期: 检测案
一、课堂检测
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A 真菌
B 细菌
C 菌落
D 菌痕
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
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
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
A 恒温培养
B 接种
C 消毒
D 制作培养基
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
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
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
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
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
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
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
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
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
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
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
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
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
二、课后检测:独立完成练习册本节作业,包括【探究与思考】。

板书设计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教学反思: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