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产品认证实施规则.pfd

电子产品认证实施规则.pfd

编号:CESI-PC-OD36电子信息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2006-11-29发布 2006-11-29实施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产品认证中心电子信息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CESI-PC-OD361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的产品包括委托方、制造商、生产厂提供的电子信息产品,产品种类包含整机及其附件、零部件、材料等。

电子信息产品,是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

2 认证模式1)材料产品:型式试验+ 初始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2)零部件及整机:型式试验(产品评价) + 初始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3 认证的基本环节3.1 认证的申请3.2 型式试验3.3 初始工厂检查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3.5 获证后的监督4 认证实施4.1 认证申请4.1.1 申请单元的划分4.1.1.1 材料产品材料产品原则上按产品型号或牌号划分产品单元。

4.1.1.2 零部件和整机零部件和整机原则上按型号来划分申请单元,可以为单一型号或系列产品。

作为系列产品申请时,同一制造商、同一产品型号但生产厂不同的产品应分为不同的申请单元。

同一制造商,同批次申请时,不同申请单元的检测单元如材料完全一致可以免予重复检测。

同时对于获得CESI零部件、材料等产品的证书予以承认,免予检测。

4.1.2 申请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申请认证应提交正式申请,并随附以下文件:1)申请人、制造商、生产厂或代理商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或登记注册证明复印件;2)产品注册商标证明复印件(若用时)、中文铭牌和警告标志;3)同一申请单元内各个型号产品之间的差异说明;4)产品材料成分宣告表;5)元器件和/或原材料的供应商清单;6)产品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复印件。

7)产品的生产流程简述;8)企业建立的产品有害物质污染控制过程管理文件。

4.2 型式试验4.2.1 送样认证产品需送交认证机构指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合格的型式试验报告,试验报告数据可追溯。

4.2.1.1 送样原则申请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送本型号的样品。

当以系列产品为同一申请单元申请认证时,除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型号外,并应提供各型号之间有差异的材料、零部件。

4.2.1.2 送样数量一般整机、零部件为1件,较小的零部件可以适当增加数量;原材料为1份。

详细的送样要求根据产品种类按照认证机构要求执行。

4.2.2型式试验4.2.2.1检测单元的划分一个申请单元包括若干个检测单元,检测单元按SJ/T 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进行划分。

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材料应作为不同的检测单元。

4.2.2.2检测标准依据行业标准SJ/T 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4.2.3 检测项目产品检测项目按照行业标准SJ/T 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的全部适用项目。

4.2.4 检测样品的整改型式试验检测不合格,应限期整改,最长时间不超过3个月。

如期完成整改后重新送样至原承检检测机构复检。

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检测机构出具产品不合格检测报告,连同产品整改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报认证机构。

4.2.5 检测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型式试验后相关资料存于检测记录中,样品按认证机构有关规定处置。

4.3 初始工厂检查4.3.1 检查内容工厂检查的内容为对工厂的有害物质过程管理评价和产品一致性检查,详见附件“产品认证工厂污染控制保证能力要求-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

有毒有害物质过程管理评价由认证机构派检查员对生产厂进行工厂过程管理能力的检查。

在生产现场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

以系列产品为同一申请单元申请认证的,一致性检查应对申请单元的产品至少抽取一个规格型号。

重点核实以下内容:1)认证产品所用的主要原/辅材料、涂层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的种类和来源,应与申报并经认证机构确认的申请文件一致;2)认证产品名称、型号或牌号应与申请文件、型式试验报告上所标明的一致;3)认证产品现场生产工艺应与申报的产品工艺流程一致。

4.3.2 检查范围工厂检查的范围覆盖申证产品的所有加工场所和所涉及的活动。

4.3.3 初始工厂检查时间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初始工厂检查。

特殊情况下,型式试验和初始工厂检查可以同时进行。

检查时间,根据所申请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和工厂的生产规模确定,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1至4个人日。

工厂检查存在不合格项应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

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4.1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由认证机构负责组织对型式试验和工厂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对申请人颁发认证证书。

4.4.2 认证时限认证时限是指自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时止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型式试验时间、工厂检查时间、认证结果评定和批准时间。

型式试验时间15个工作日(从收到样品和检测费用起开始计算,因检测项目不合格,申请人进行整改和复试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认证结果评定、批准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4.5 获证后的监督4.5.1认证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对工厂的有害物质过程管理能力进行检查,其中重点检查项目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变更的管理、不合格品控制等要求。

一般情况下获证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

获证后第一次监督复查不应超过初次获证后的第12个月,在随后的监督中,两次监督复查时间间隔不应超过12个月。

但若发生下述情况可增加监督频次:1)获证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或被严重投诉并经查实为证书持有者责任的;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认证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3)有足够的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产品生产工艺、零部件、原/辅材料种类及供应商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5.2 认证监督检测必要时应进行监督检测,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市场)随机选取。

监督检测采用的标准所规定的项目均可作为检测项目。

认证机构可针对不同情况,以及其影响认证产品一致性的程度,进行部分或全部项目的检测。

样品检测按照本规则4.2条的相关要求执行。

4.5.3 监督时间工厂监督检查时间根据获证产品的单元数量确定哪个,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不超过1个人日数。

4.5.4监督结果的评价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

监督时发现的不合格应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

逾期将暂停或撤消认证证书、停止使用标志,并对外公告。

5. 认证证书5.1 认证证书的保持5.1.1 证书的有效性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维持。

5.2 认证产品的变更5.2.1 变更的申请获证后的产品,如果产品生产工艺、零部件、原/辅材料种类和来源发生变化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

5.2.2 变更评价和批准认证机构根据变更的内容对其提交的资料或样品进行评价,确认变更的内容是否影响证书的保持,评价合格后方能获得批准。

5.3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认证证书持有者需要增加与已经获得认证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内的产品认证范围时,应从认证申请开始办理手续。

认证机构需核查扩展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产品的有效性,针对差异做补充检测或检查,并根据认证证书持有者的要求单独颁发认证证书或换发认证证书。

送样要求按照本规则4.2条的要求执行。

5.4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按照认证机构的《批准、保持、暂停、撤销和注销的规则》中的规定执行。

6.认证标志的使用按照认证机构的《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执行。

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认证标志备案中6.2 加施方式和位置应在获证产品本体的明显位置上或在产品的载体和包装的显著位置上使用,也可以在获证产品的宣传材料中使用。

7. 收费认证收费由认证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电子信息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CESI-PC-OD36附件:产品认证工厂污染控制保证能力要求(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1 总要求1.1职责工厂应规定与污染控制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在其组织内部指定一名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b)确保加贴该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法律、法规和/或认证标准的要求;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妥善保管和使用;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或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能加贴认证标志。

该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1.2 资源工厂应配备必要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要的环境。

1.3 目标工厂应建立与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相适应的污染控制过程管理的组织方针和目标。

工厂应充分了解顾客关于有害物质使用的要求,任何在过程或产品中使用、混合、包含有害物质或限制使用物质的信息及符合要求的程度,都应以书面形式向顾客说明。

在进行设计、开发时,应考虑:1)法律法规及顾客关于有害物质污染控制的要求;2)减少和/或消除限制使用物质的替代方案。

任何对限制使用物质的使用方式及所在产品单元均应在设计输出文件中予以记录、标识和说明。

2 文件和记录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污染控制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符合污染控制要求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

污染控制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检验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材料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定应是污染控制计划的其中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或认证标准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产品中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和/或相关标准,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同时应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并及时更新。

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些控制应确保:a)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b)文件的修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c)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工厂应至少制定包含下述内容的文件化程序:a)与污染控制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文件;b)认证标志的保管使用控制程序;c)产品变更控制程序;d)污染控制的关键环节、重大因素的识别和控制程序;e)持续改进控制程序;f)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收集的控制程序;g)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h)质量记录控制程序;i)供应商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程序;j)涉及污染控制的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确认程序;k)不合格品控制程序;l)内部质量审核程序;m)产品服务控制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