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月消费情况调查报告w
关于大学生月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完成人:11级统计2班、 06010228、汪凤
指导教师:杨盛菁
完成时间:——第一学期
报告提交时间: 12月4日
一、前言
(一)调查背景
现如今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其消费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前十分重要。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以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它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一方面,她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她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她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她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很重要。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大学生作
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的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比重占整个家庭支出很大一部分,因此大学生有着很大的消费需求,可是在经济上又没有独立性,多是依赖父母,近年来非理性的消费现象逐渐增加。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成为了社会的重点。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的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理财能力。
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调查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它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当然,其中存在这众多不合理不正确的现象,从中找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地方。
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行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
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
[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它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因为她们不但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
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她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
她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
换言之,她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她们感知并激发起她们的情感时,她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
因此,她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
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情
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
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
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
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
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它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
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
[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
因此,符号消费又能够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
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
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
“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
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
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
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
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
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
她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
因为她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她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
”[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她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她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她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
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
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
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
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