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14分)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
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④竿取之。
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
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
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解]①俦:同类。
②媒:媒介物。
这里指用来诱感竹鸡的鸟。
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
④jie:同“洁”。
10.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共6分)(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3分)13.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4 分)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分析】【参考译文】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
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
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
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
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
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
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
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
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麋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
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
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链接材料】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C.有误,“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中以”的含义是“用,把,拿”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以”的含义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
可是网已收起。
停顿为: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步,行走。
啄,吃。
句意: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重点词:谓,认为。
周,周全,保全。
何,怎么。
句意: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
文章列举了人类捕捉动物的方法,用“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一句说明了“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从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链接材料】通过这些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答案:(1)C(2)B(3)①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②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4)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舜发于.畎亩之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 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C. 必先苦其.心志/其.喜洋洋者矣D. 征于色./天山共色.19.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用“/”画两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 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答案】18. A 19.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1. “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陈胜、吴广出身低微,在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如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解析】【18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从;B.集市/买;C.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脸色/颜色;故选A。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故停顿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题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增加。
曾,通“增”。
【2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
“生于忧患”的意思是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
根据《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知,陈胜、吴广因为“苦秦久矣”,因为身处天降大雨、失期当斩的绝境中,不得不揭竿而起,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忧愁祸患是促使他们揭竿而起的重要原因。
【点睛】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22. 填空。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
这里的“暮”是_________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_______________,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 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 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 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 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答案】22. (1). 晚(晚了),迟(迟了) (2). 天黑(天色晚) 23. D【解析】【22题详解】考查词义的理解。
理解时要结合具体语境。
“暮”本义为:天色晚,引申为:(时间)将尽,迟了。
(1)问中,晋平公思学习但”年七十”,“恐已暮矣”意思是年岁将尽,来不及学了,早没学习,现在想学,迟了,用的是引申义;(2)问中,师旷想引出秉烛之喻,用的是本义“天色晚”,因为天黑,所以可以“炳烛”。
然后说出“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尽管迟,仍比不学(昧行)好。
【23题详解】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