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观后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在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传承与发扬中国传承五千年的礼仪文明。
看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公开课后,感觉获益良多。
总共19集的公开课暂时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收获很多。
尤其是分三集讲的《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彭林教授讲到,这个东西是三四岁的小孩子学的,现在你们到了大学阶段了,需要补课。
听到这话,想到自己的一些行为,确实感觉挺羞愧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忙于学习,对于传统的礼仪文化接触很少,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就从这三集给三四岁小孩子讲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以前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
里边讲到《弟子规》,总叙中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学有本末,力行为先,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德目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本末关系。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做人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
然后是约束言行,谨言慎行,为人诚信。
简单的说就是先做人,在做事。
联想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犯罪,才能理解这种说法的重要意义。
品德不好,能力越大,往往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就比如说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的投毒案,清华大学的铊投毒案等高校案件,不得不令人感叹,这血淋淋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先做人在做事的沉思。
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孝。
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善待,他又能善待谁呢?弟子规中讲到,入则孝,出则悌。
里面要求,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就是说父母叫
你就要立即答应,听到父母的命令要立即行动。
想到自己在家里的一些行为,确实做得不对。
早上在睡懒觉,或者在玩手机、电脑什么的,父母叫吃饭,总要磨蹭一会儿才会去,或者干脆不去。
认真想来确实是自己做错了,父母把饭做好,摆到桌子上就等自己吃饭,自己却拖拖拉拉,辜负了父母的一番心意。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是说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取,父母的责骂,要顺从的接受。
现在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教诲大多左耳朵进,右耳多出,或者感到不耐烦,不愿意听,对父母的责怪更是顶嘴,争吵,更有甚者打骂父母的。
这种情况处于叛逆期的比较多,但是我们这些收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见得没有。
当然,我在家这个方面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感觉父母的思想落后,跟不上现代社会得节奏,对于他们的教诲,也会感到厌烦,不放在心上。
当然,他们也是很少责骂我的,我也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
关于这点,我以后会尽力改正。
出必告,反必面。
是说出门要告知父母一声,回来后也要去告诉他们,避免他们担心。
这一点我想我还是做的很好的,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在外工作,每次回来,把东西放好,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爷爷,而且我以前寄宿学校,每周回家后父亲也都会提醒我去陪爷爷聊天。
耳濡目染,这个方面我还是做的不错的。
亲所好,力为具。
父母所喜好的,应当尽力给他们。
说道这点才是我最惭愧的地方,父母这么多年来无私的付出,自己却很少为他们做过什么。
由于一直读的寄宿制学校,很少在家,即使假期在家,他们也很少让我做什么。
即使洗碗他们都不让我做,当然由此也造成我至今还不会做饭。
这也不能说是他们的溺爱,我从初中开始就寄宿学校,独立生活能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不会做饭,我以后会学会的。
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了一件事,对我感触挺大的。
一天我在街上路过一个卖烤红薯的摊位,想着姥姥年龄大了,吃这个东西应该挺合适的,就买了一块回去给姥姥了,姥姥很高兴。
后来妈妈告诉我说,姥姥经常跟她提起这件事,
说我很懂事,很孝顺。
这是我主动为姥姥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后一件,一年后,姥姥去世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等我懂事了,姥姥却走了。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感到后悔,羞愧。
所以,我们应尽力为父母做点什么。
身有伤,贻亲忧。
身体有伤害,父母就会感到担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我们应当爱惜。
现在有很多人自残、自杀、吸毒等伤害自身的行为,让人叹息的同时也让人愤怒。
高考失败了,跳楼自杀了,失恋了,也自杀了。
你们图的一时解脱,让你们的父母怎么办?你是他们的心头肉,你怎么忍心去割他们的肉?养儿防老,中国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当然现在女孩也可以,你是他们后半生的依靠,你离开了让他们的后半生怎么办?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
远离那些有伤身体的恶习。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年迈往往伴随着疾病。
作为儿女应当悉心照料,但是现在把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的屡见报端。
小时候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受了多大的苦,远的不说就说现在的孩子,婴儿的时候,半夜哭闹。
父母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哄孩子,几乎没什么休息的时间,这事我从我如今只有2岁的侄女身上深有体会。
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现在用到你们了,你们反而把它们抛弃了,乌鸦尚且知道反哺。
人怎么能做到如此地步?所以我们应当善待自己的父母。
谨而信里则主要是将为人处世的。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之前就要为自己说的话守诚信,不能说些不负责任的话,不能说假话骗人。
现在社会是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情冷漠。
三人成虎,没有经过证实的话不能乱传,更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说假话,以免误人误己。
谣言止于智者,聪明的人是不会乱说话的。
君子一言,当一诺千金。
闻誉恐,闻过欣。
听到别人的夸奖应当感到担心,自己是不是名副其实,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应该感到高兴,因为知道了自己如何进步。
忠言逆耳,我们大家都喜欢听好话,听
别人夸奖你,你就很开心,听不得别人说你的短处。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荣誉容易让人沉迷,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失去奋斗的动力。
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失败才能摸索出正确的道路。
古有文死谏,武死战一说,古代明君尚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方能治理好国家。
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能指出你的缺点的往往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指的是做人要沉稳,不能毛手毛脚的,要表里如一。
有的人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而自己独处的时候就毫不在意,做些不好的事。
君子当慎独。
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礼仪。
泛爱众而亲仁里边讲道,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将什么东西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也不愿意接受,那就马上停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想干的活,就让别人去干,不想承担的责任,就让别人去承担。
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呢?换位思考这是一种美德,现今社会急需这种美德。
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就能很好的解决了。
嫌父母唠叨,责怪他们,不耐烦。
站在他们的角度,如果你是父母,你的孩子对你这样,你有何感想?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让我获益匪浅。
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跟父母相处,跟兄弟姐妹相处,如何与其他人相处。
没有看完的课程,以后的日子里一定把他好好看完,并学习和实施已经学到的和将要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