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第十三章 热和能 §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 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 ﹥V液﹥V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0 r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r0 d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r0 d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129 空气压缩仪) 方法

一: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 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摩擦生垫,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 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 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结: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反思: §(2) 内能 ★课程内容 1、 热传递 2、 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比较 3、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重点——热传递 ★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过程 一、热传递 1.实质:内能在不同的物体间转移。 2.条件: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方向: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高温部位传给低温单位。 (两个物体) (一个物体) 高温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低温物体吸热,内能增大。 4.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注意:热量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①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②单位:焦耳(J)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做功和热传递)

机械能→内能 热水袋暖手 手 吸热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热水袋 放热 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方法二: 1.相同点:(1)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2.不同点:(1)做功——能量转化 热传递——内能转移 (2)做功: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做功多少来恒量。 热传递: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吸(放)热的多少来恒量。 三、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1.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大。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联系 2.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内能是状态量,可传递。 区别 2.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注意: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 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小结: ★作业—— ★反思: §(1) 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 课程内容 1、 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2、 比热容 ★重点——比热容 ★难点——比热容 ★教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电热水壶 ★过程 引入:用电水壶烧水 ①烧半壶、满壶开水所需时间?——所需热量不同,与m有关。 ②同样一壶水烧成温水、开水吸热的多少相同吗?——与升高的温度有关 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升高的温度,物体本身。 一、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 1.猜想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结论: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本身有关。 二、比热容(c)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②单位: ③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同种物质的比热一定,不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④比热容表

(1)水的比热容:C水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 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103J (2)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 如:冰和水 (3)常见的金属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C铝﹥C铁﹥C铜﹥C铅 ★小结: 1、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取m相同,加热时间t相同(Q相同) 比较油和水的⊿t ★反思: 部分学生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够好,不会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解释有关现象。还得加以理解性的说明。 §(2)比热容 ★课程内容 1、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2、热量的计算 ★重点——热量的计算 ★难点——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教具—— ★过程 三、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1.水升高一定温度时,需吸收的热量较多;降低一定温度时,能放出的热量较多。

应用:用冷水作冷却剂,用热水取暖。 2.水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较少;放出一定热量后,温度下降较少。

应用:调节气温 (如沿海地区和沙漠地的气温比较) 海风形成: 正午——风从大海吹向海滩

傍晚——风从海滩吹向大海 四、热量的计算 1.

2. 注意:C与Q、m、无关,这只是一个计算式。 3.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损失,则有Q吸=Q放(热平衡方程) 例、把200g的铅块加热到98℃,然后投入到12℃的80g的水中,混和后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请求出铅的比热容。

使1kg水→ 升高1℃ Q=×103J 使1kg干泥土→ 升高5℃

水 需吸热×103J 1kg 升高1℃ 干泥土 需吸热×103J

海海滩 海风 冷气密度大 热气密度

热气密度小

海滩 海风 冷气密度

海解:Q放=C铅m铅(t0铅-t)=C铅×200×10-3kg×(98-18)℃ Q吸=C水m水(t-t0水)=×103×80×10-3kg×(18-12) ℃ ∵Q吸=Q放 ∴C铅=×103J ★小结: ★作业—— ★反思: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 § 热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 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 1、 内燃机 2、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3、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教具——模型、挂图 ★过程 一、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二、内燃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