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概况和数据文化创意产业有五大特征:一是创意产业人员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强调个人参与和才智发展;二是创意产业是低消耗、高附加价值产业;三是创意产品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四是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五是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特点。
2000年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高速成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表明,全球创意产业的产值已从2005年的1.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2万亿美元(如图1),年均增长率高达34.1%,远远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6.5%)。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了2.5-2.9%左右,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负增长,反而较上一年增长了24.5%。
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甚至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部分国家创意产业主要发展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13日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1)显示:2011年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
各省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序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北京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稳居前五。
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福建位于六至十位。
2011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发现,国内60个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呈现出四个梯队的金字塔状分布: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创意企业数量都超过5万个,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营业收入均在5000亿元以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组成我国创意产业的第一集团军;广州、深圳、杭州等11个城市的创意企业数量均在10000个以上,就业人数在200000人以上,资产总额在15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在500亿元以上,其创意产业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构成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二集团军;大连、福州、沈阳等17个城市构成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三集团军;石家庄、乌鲁木齐、绍兴、珠海等其余30个城市的创意产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构成我国创意产业的第四集团军。
总体而言,我国创意产业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普遍兴起,形成以龙头城市为先锋、大中城市为主力、中小城市快速跟进的整体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网站一、当前文化产业热的现状文化产业热的现状是怎样的?去年(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是研究文化创意与设计行业的融合问题;同样是去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研究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问题,而且发了意见,这是文化产业的政策。
我们研究文化产业要跟着政策走,但是现在已经跟不上了,因为政策太多,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
北京在2010年时候也就几十个政策,现在可能多了,国家的就更多了。
去年张淼部长开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会,让我第一个发言,就讲现在政策好像有1000多个了,数不过来,也很难进行研究。
这都说明国家重视文化产业这个问题。
就机构设立而言,中央和北京都有文资办。
北京在2005年的时候把文化产业上升为战略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来发展。
而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是市委书记,副组长是市长,所以这个规格是非常高的。
这也说明,文化产业是很重要的。
从企业来看,在上市公司中最有潜力的是什么板块?就是文化传媒板块。
从微观的角度讲,富豪榜上增长最快就是文化产业板块,甚至房地产现在都不能跟文化产业相比。
腾讯的市值是1100多亿,超过了房地产最牛的万科、绿地、恒大三个的总和。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现状。
现在很多大的公司都在向文化产业转型,包括海尔、阿里巴巴、腾讯等。
文化产业热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增多。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了30个,加上区一级的,有120多个。
这是就北京来说的,全国范围则更多。
有的省要求每个地市要有一个文化产业园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文化产业园区要遵从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人为造出来的,但发展愿望是好的。
业界的一个朋友每年都做世界和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地图,他算了一下说,中国有的省的园区就超过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总和,人均面积好像都达到好几平米了。
这就反映出“热”的问题。
二、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什么?与之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文化。
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的一个学者叫泰勒。
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这本书中最早提出文化的概念,也是比较成形的概念。
其实文化的概念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化,非自然的、经过人改造的东西都是文化,也就是人为创造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哲学、宗教、道德、政治、文艺等。
中国最早出现“文化”这个词是在汉朝,刘向在《说苑》这本书里,最早提出“文化”这个词。
文化的分类也非常多,有的时候分四类,有的时候分三类。
其中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出自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是中国大学者费孝通先生在英国的老师,他将文化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器物文化,第二类叫制度文化,第三类就是观念文化。
以上是抽象的、从理论上讲的文化,那么具体的文化是什么?就中国来说,党委宣传系统、文化文物系统、新闻出版合并之后的广电系统等,这些部门管的都是文化。
2004年,国家统计局跟文化部一起做了一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标准,2012年做了修改。
北京也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分类。
说到文化,还有一个经典说法出自台湾的龙应台。
龙应台原来是台北文化局长,本身水平很高。
她理解的文化其实就是这种活的文化,体现为人的言行举止等行为方式。
她是这样解读的: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累计的总和。
那么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说到文化,其实是大多说得失传统文化。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博大精深。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就是指的原创的文明。
研究这个文明最著名的是英国学者汤因比,他一生就写一本书,叫《历史研究》。
这本书有好多册,有完整本,也有翻译本。
他研究文明,认为人类文明出现很多,但是原创的文明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中国的文明是这四大文明中唯一保持连续性的文明,而且今天还存在着。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血液中都流淌着我们的文化。
我们现在还在读《诗经》、读《论语》,我们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有演变,但是一直还保存着。
大家如果去台湾,可以去故宫看一看,他们就认为我们的文字保存了我们文化的基因。
关于其它几个文明,大家可以看一看,古埃及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可能有一点点与法老相关的存在,但是跟之前的埃及已经没有关系了;两河文明也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那里是战场;古印度也不存在了,因为印度人不注重记载历史,他要找点东西得到中国来找。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亚洲四小龙(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都比我们好。
比如韩国,他们的宫殿还是学的唐朝的,也保存得非常好,但是他的格局非常小,跟我们的没法比。
就台湾来说,他的传统文化保存的也非常好。
自从习总书记上台之后,我国对传统文化一下子重视起来,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一个统称,与文化产业相近的概念很多,但都是一个意思,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最早大概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叫创意产业。
北京原来叫文化产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
为什么加“创意”二字,是因为它与文化产业有点小的区别。
创意体现了创新、创造,比普通文化产业要稍微高端一点。
文化产业包括的范围太广了,普通的印刷业也是文化产业,但它与动漫设计就不是一个层次了。
而北京要发展高端的文化产业,所以就加上了“创意”二字。
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概念,除了文化创意产业外,还有内容产业,例如经合组织就叫内容产业。
而联合国、欧盟、法国就叫文化产业,英体系的基本叫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美国叫版权产业或者文化产业,因为美国特别讲究知识产权,包括丹麦、芬兰也叫版权产业。
还有体验经济这样的说法,也有叫文化经济、注意力经济的,其实这些都是审美经济。
以上这些都是跟文化产业相关的概念,大同小异,是从不同视角对它进行定义的。
文化产业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呢?最早鉴于哪本书?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两个学者提出的,他们属于法兰克福学派,叫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这本书就是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后来“文化产业”曾被翻译成为“文化工业”。
1947年的时候,他们是将文化产业作为否定的概念提出的,他们不支持搞文化产业,认为文化不能产业化、商业化,而这个争论直到现在依然存在。
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在各国的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文化产业在各国的重要性地位的提高,人们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可以搞的,所以“文化产业”变成了一个中性词,再后来就变成褒义词了。
文化产业的内涵、定义是什么?在国际上的说法非常多,没法一一列举。
联合国有两个定义,中国的文化部也有。
文化部认为文化产业指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而北京市也有一个概念,认为文化产业要体现创新创意,以版权为基础,以大众消费为导向。
通过比较几种概念,我理解的文化产业,第一个特征就是用文化这个元素来做产业。
第二就是要体现版权,要体现知识产权或者个人创造。
第三是要采用商业化或者市场化的手段。
文化分为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是政府要管的,是不能商业化、市场化的,而文化产业则是个经济概念。
所以我觉得文化产业主要有三个特征,一个就是它得有文化元素,第二是它得体现个人的创造,第三就是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手段来做。
这是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解读。
在实际操作中,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各省也不一样。
例如英国分为十三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手工艺工业、时装设计、电影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等。
分类最多的是韩国,有十七类。
最少的是日本、新加坡等,只有三类,分的比较简单,包括内容产业、休闲产业、时尚产业。
就中国来说,2004年我们国家提出过标准,2012年做了修改,其中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北京也有自己的标准。
最早分了九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旅游、休闲娱乐,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现在可能做了一些修改。
去年,北京以市政府的名义出了两个规划,第一个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第二个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
在第一个规划中,对文化产业包括的范围做了修改,把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服务这三个去掉了,增加了一个方面,叫做产业融合新业态,把网络计算机、旅游这些包括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