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的线路图反映出A.军阀割据连年战乱B.三国鼎立势均力敌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五代十国政权并立2.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陆游《春日小园杂赋》:“自此年光应更好,日驱秧马听繅车。
”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3.观察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图中建筑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重要史料之B.图中建筑的遭遇暴露出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劫掠珍宝。
C.图中建筑建成于并毁于中国近代。
D.对遗址遗迹等实物史料的研究,有助于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4.如图是《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书目,由此判断,小明在研究第一章庚子赔款的筹拨和用金抑用银支付问题的交涉情况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庚子赔款的支付情况第三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庚子赔款的停付情况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学习历史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A.中共一大——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B.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C.重庆谈判——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淮海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6.下图是中国在1952年和1957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对比图,这些成就的取得A.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工业体系D.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7.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①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
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9.下列文艺作品共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禁欲主义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浪漫主义10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B.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C.1789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1.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进程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应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电气化的实现D.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性变化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按历史顺序排列下面二战题材的电影海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材料表明A.两极格局瓦解B.多极化趋势出现C.世界新格局形成D.区域集团化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24分14.(6分)大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请回答:(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题号后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4分)①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了大豆,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②从古至今,豆制品都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③工业革命完成后,大豆开始在美洲种植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2)据材料,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分)15.(6分)水利工程材料一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如图)、郑国渠等,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分析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的主要原因。
(1分)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闵中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zhi lu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2)据材料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2分)材料三一开始,田纳西河流域建起的多座大坝,向流域居民提供和销售电力。
最后,这项工程避免了300万英亩土地被河水冲蚀,让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倍增,工程所耗资金也以缴纳联邦税收的方式全部偿清。
田纳西河流城工程是参议员乔治·诺里斯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将其变为现实的人是罗斯福。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3)据材料三概况田纳西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
(2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这些水利工程建设给我们哪些启示?(1分)16.(12分)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重要的篇章,大国关系深深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
“和平崛起的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治国理政的新典范,也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英国汉学家马丁·雅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兴与衰】材料一荚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和平地实现现代化”是指什么?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3分)材料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评论近代中国:近200年的中国或许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意外,这并不是常情。
如果今后中国要回到属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
(2)材料二中“短暂的意外”是指什么?你认为“意外”的起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3分)(3)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说说给你哪些启示?(1分)【战与和】材料三(4)解读材料三,判断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根据画面内容写出其具体表现。
(2分)材料四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5)据材料四回答,促进文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了”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哪些举措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分)一、选择题1.C2.D3.D4.D5.B6.A7.C8.B9.B10.A11.A12.B13.B二、非选择题14.(1)①A②C③B④A(2)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5.(1)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秦国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等。
(言之有据即可,任答一点1分)(2)利: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泽被后世等。
(任答一点1分) 弊: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任答一点1分)(3)作用:发电;防洪;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等。
(任答2点2分)4)启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关注民生;要注意保护环境等。
(任答1点1分)16.(1)君主立宪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是实现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或制度保障。
(2)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沦为列强侵略的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制度变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等。
(言之有据即可,1分)(4)美苏争霸或冷战;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
(5)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立亚投行;加快自贸区实验建设等(言之有据,任答一点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