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描写的技巧神态描写的技巧——作文写作指导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
”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
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
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
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高兴时——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伤心时——鼻子两翼一掀一掀,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紧张时——不住地喘气,脸色灰白,双眉紧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愤怒时——竖起了眉毛,眼珠子瞪得像要弹出来似的。
发愣时——两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
哭泣时——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睛里滚动,然后,大大的、圆圆的、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泪珠顺着他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地上。
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态的作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和方法。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神态描写【提要】采用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神态。
在记叙人物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活动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不同神态。
【特点】采用概括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比较,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神态,还可以采用逐步深入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表情的发展变化。
采用这种描写方法,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前后有变化。
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
但是这种变化,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感觉;有时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概括描写示例】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
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好雨。
有人甩着伞上的雨水,有人脱下衣服迎风晾着。
这个小草棚顿时变得又拥挤,又热闹。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
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
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
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
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神态描写”的三个原则——兼与李丽老师商榷江苏省淮州中学卜廷才 223300李丽老师的《“神态描写”作文教学案例》一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的神态描写方面,给读者特别是语文老师指出了路子、告知了方法。
模拟观察、观察思考、即时观察、分析拓展和原生态的采风五步,可以说是从表象到实质又回归本质,既教给了学生观察之法,又培养了学生描写之能,更使学生明白神态描写与生活密不可分之理。
在为本文叫好的同时,笔者也产生了些许困惑,尤其对“第三步:即时观察”这一案例百思而不得其解。
为让广大读者与笔者一起来诊断,请让允许本人将文章部分予以抄录: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生活中的观察大多是瞬间的。
这一步训练,需要有“照相机的”眼神,能快速“操作”。
在这一板块的训练中,我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场景:体育课上,金峰同学昏倒在操场上。
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赶快跑去跟四位陌生的教师诉说这一突发情况,然后再说明这是李老师设计的神态观察实验。
回来写好片段后,让我来猜这是哪位老师,并听我分析为什么他会是这种神态。
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即时观察能力,又为第四步的分析拓展作了准备。
果真能获得如李老师所说的效果吗?只要稍有一点写作常识的人恐怕都与我一样产生疑惑。
疑惑之一,既然金峰同学昏倒在操场上,体育老师或其他在场的老师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有让学生去跟陌生教师诉说的可能吗?疑惑之二,即便让学生去诉说,可以让他们与四位陌生的教师诉说吗?既然是“陌生”的教师,学生不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不知道怎么可以写出富有个性的神态呢?疑惑之三,依据学生写出的片段,“我”就可以猜出是哪位老师吗?一所学校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位教师,只有你对他们每个人脾性都了如指掌才能“猜”准,否则,你怎么可以说出他是谁呢?事实上,你能对他们了如指掌吗?再读李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两个片段吧:第一组的学生写道:一政教处主任听到后,双眉一挑,两手一撑,弹簧一样地蹦起来,跳出座位,惊恐得眼睛吊成大三角,嘴巴圈成“O”字,脸色立马由红转白。
“哪里哪里?”嘴里喊着,冲出门去。
我们赶紧解释:“假的假的!”他回过头来,先愕然地张嘴听,没反应过来,当听完了是我们观察实验后,脸色铁青,就要发作,我们大声喊,是李丽老师的作文课。
他咧着嘴巴无声地笑笑,摇摇头,坐到座位上:“让你们看了一回戏。
”看我们还没走,就又板了脸,抬起头说:“还不赶快回去写!”第二组写道:一教导主任正在写字,听到我们惊恐的喊叫后,他一呆,头向我们侧歪过来看,眼睛定定地盯着,楞了半分钟,然后问:“几班的?现在怎么样?快去告诉他们班主任。
”然后轻放下笔,站起来,摸了摸额头,搓搓手,定定神,跟上我们走。
走到门外,我们告诉他这是李老师即时观察的实验。
他没笑也没怒,看也没看我们,转身就走了。
笔者从教20多年,也无数次地指导过学生学习人物的神态描写,对如此指导的方法实在不敢苟同,对如此妙文同样实在不敢苟同。
身为学校干部,应当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安危冷暖,而这位教导处居然“他一呆,头向我们侧歪过来看,眼睛定定地盯着,楞了半分钟”,把学生的生命当儿戏,何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呢?此为其一。
其二,对李老师一手导演的荒诞至极的这出戏,政教处主任“脸色铁青,就要发作,我们大声喊,是李丽老师的作文课。
他咧着嘴巴无声地笑笑,摇摇头,坐到座位上:‘让你们看了一回戏。
”看我们还没走,就又板了脸,抬起头说:‘还不赶快回去写!’”虽也许合乎人物个性,但不能说不是忍让过了头;而那位教务处主任就有几分麻木了:“他没笑也没怒,看也没看我们,转身就走了。
”其三,即时观察对训练学生学习人物神态描写确有必要,而采用如此荒诞的方法却令人产生为文者有意编织故事的怀疑。
可以即时观察的生活颇多,如同学学习、老师教学以及父母工作等,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入笔,大可不必设计有违生活常理的所谓“场景”。
如果说,李丽老师编织的这个案例尚属个案的话,那么,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番神态描写的不应悖反的一些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神态描写的前提和生命,无论是生活真实抑或艺术真实都要符合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个性。
失去真实性,神态描写非但没有意义,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我们还是来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吧。
当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时,“他不回答”;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时,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时,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当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时,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
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如此等等,都符合一个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孔乙己的性格,都凸显了真实性原则。
其次是形象性原则。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外貌是最先跃入读者视野的形象,它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关系到人物生命力的强弱。
因此,应首先将其描写得生动传神,具有典型性。
描写人物应该抓住人物外貌中最典型的特征,用最简洁的笔墨将其勾勒出来,给读者造成鲜活的外部印象。
人物的眼睛是其性格的折射。
《红楼梦》中对王熙凤进行描写就重点抓住了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一特征进行描写,“丹凤眼”,“柳叶眉”虽俏丽,但由于其呈“三角”形,或呈“吊梢”状,这就将王熙凤心地阴险毒辣的性格刻画出来。
有时,还可以描写人物身体或神态的某一点,让这一点来反映全面。
如《故乡》中,作者抓住闰土的手由红变得像老松树皮这一特征,侧面反映出他性格的转变。
只要我们抓住了人物最典型、最具有个性的特征来进行描写,就可以吸引读者,产生以少胜多、生动传神的效果。
第三是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指所写的人物神态必须符合事理。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文中“我”的两次流泪非常合乎事理,前者是“我”因父亲行动不便,后者是因父亲那颗朴素而厚重的爱子之心。
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神态描写同样是切合事理的典范:“他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了解财产管理的秘密。
他不能走动,但坐在转椅里亲自指挥女儿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堆好。
当女儿将储金室的房门钥匙交还他时,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时用手抚摸着。
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
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
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