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章节练习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概念题1.金本位制[厦大1998研]答: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并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金币流通的基础不断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未能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没有金币流通,但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成金币或金块。
本国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直接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取消了金币的流通,而代之以价值符号,这样就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货币流通不如金币本位制时稳定。
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2.价值尺度答: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
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
通过货币,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了。
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一定的货币量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是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的。
商品价值量大,表现的货币量就大,价格就高;商品价值量小,表现的货币量就少,价格就低。
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价格的高低变化来区分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是说价格在任何时候都能和商品价值保持一致,价格常常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是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的结果。
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
因此,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并在供求影响下形成的。
3.金银复本位制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但是,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4.铸币税[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答:铸币税是指政府由于拥有货币铸造的垄断权而获得的净收入,也即一种货币发行收入。
(1)从历史发展来看,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购买力取决于所含金属的重量即内在价值。
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
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不足值货币,特别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货币发行就成为一种特权,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
西方政府曾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铸币税就出现了。
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的发行收入归属政府,这种收入也被称为“铸币税”。
这时铸币税已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只是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收入具体化,使之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实践上实现货币发行收入归政府所有。
(2)设铸币税为S,M t是t期的货币发行量,M t+1是t+1期的货币发行量,考虑到价格因素,S=(M t+1-M t)/P t,P t为t期的价格水平。
从上述公式中反映出:货币发行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增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越高。
(3)同时在国际金融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币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
如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本国发行的没有内在价值的美元购买他国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美国无偿占有了他国资源。
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而取得的特权。
因此一国因货币输出赚取的物质利益也被称为“铸币税”。
5.金块本位制[厦门大学2000研]答: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流行于金币本位制消亡后。
其特点是:金币停止流通而以银行券(政府发行的“纸币”)作为流通货币。
银行券仍规定一定的法定含金量,其发行以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准备,银行券在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可以兑换为黄金。
但这一兑换限额往往比较大,一般公众通常无法接受。
实行金块本位制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作为发行准备,可节省黄金使用,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矛盾。
但金币流通的取消和兑换数量的限制,表明黄金的货币职能已开始萎缩,这时金块本位制已不如金币本位制稳定;并且长期来看黄金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最终会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6.金汇兑本位制[四川大学2008研]答:金汇兑本位制即虚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三种基本形式之一,常见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
虚金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本国货币仍规定有一定含金量,但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规定国内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居民可按法定汇率购买外汇,在联系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也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它使货币供给量进一步摆脱了黄金的束缚。
但是,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本国货币依附于外国货币,本币的币值常受联系国币值波动的影响,且在财政金融与外贸政策制订等方面都受这些国家的制约,最终被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7.扩大的价值形式答: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生产被个人生产代替,公社之间的交换为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普遍化。
这时,一种物品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不再是非常偶然的现象,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其他物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这个阶段就被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8.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答:货币制度指一国以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确定,保障了本国货币制造与流动正常、合法的程序,并使货币流通的各种构成因素结合而成统一的系统。
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而产生的,根据货币制度存在的具体形式来看,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
金属货币制度又可以分为复本位制和单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称作“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⑤规定货币铸造或者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制度。
9.国际货币制度[深圳大学2009研]答: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保证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
10.铸币答:铸币是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的铸币形式各异,后来由于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都过渡到圆形。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布”“刀”“铜贝”三种形式。
在战国中期流通的圜钱,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
便于串在一起携带。
后来又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
自宋代开始,我国主要铸币白银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
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出现很早,一贯的特点是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
铸币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11.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答: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中三个不同的制度。
(1)平行本位制是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
国家对其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自发形成。
由于金银比价变动频繁,造成交易混乱,所以这种制度极不稳定。
(2)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