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省模拟法庭比赛案例(1)

2017年省模拟法庭比赛案例(1)

起诉状原告:查良镛,住所地:香港九龙中山道1911号被告:杨治,住所地:山东青岛市琴海路1126号诉讼请求:1.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停止对小说《此间的少年》的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2.被告在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刊登经法院审核的致歉声明,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事实和理由原告查良镛(笔名金庸)发现被告杨治(笔名江南)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在所创作署名江南的小说《此间的少年》中,大量使用了原告创作署名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知名人物的姓名,如郭靖、黄蓉、令狐冲、王语嫣、慕容复等。

原告认为,《此间的少年》一书不仅主要人物姓名与其小说相同,该书中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也与原告作品存在大量相似之处。

该作品作为网络小说发表之后,由西北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首次出版,并由其他出版社在其后多次出版。

原告查良镛(笔名金庸)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被ua告杨治(笔名江南)创作、出版《此间的少年》一书侵犯其对《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等四部作品拥有的著作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

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故诉至人民法院,请求人民法院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维护原告合法权益。

此致XXX市XXXXXX区人民法院起诉人:查良镛2017年10月30日敬礼答辩状答辩人:杨治,住所地:山东青岛市琴海路1126号委托代理人:牛XX,住所地:山东青岛市被答辩人:查良镛,住所地:香港九龙中山道1911号答辩人因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进行答辩如下:请求事项:1、请求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2、本案诉讼费用由原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1、并不存在侵犯原告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的事实;首先,人物姓名不是著作权法保护的独创性表达,《此间》与金庸作品主题不同、风格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仅在“憨厚”、“聪明”等抽象的人物特征和情侣关系、父子关系等抽象的人物关系有一些相似点,具体表达和阅读体验不同,因此并不构成侵权。

其次,我的使用是文学性使用,在著作权法允许范围内使用在先作品的元素,是古往今来文艺创作中的常见现象,关系着创作自由和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应该由著作权法专门调整,不应当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干预著作权专门立法的法律政策;《此间的少年》没有造成读者对小说的来源发生混淆,没有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没有不正当利用原告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2、基于事实和理由也就不应当存在,在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刊登经法院审核的致歉声明,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承担本案诉讼费的要求。

请求人民法院支持我方的诉讼请求,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此致XXX市XXXXXX区人民法院答辩人:杨治2017年10月30日敬礼原告诉讼代理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我接受原告查良镛的委托作为其委托代理人参与本案诉讼,庭审前我们认真核实相关证据、查找法律根据,通过今天的法庭调查,对本案的事实有了清楚了解,现结合事实和法律发表如下代理意见:一、《此间少年》使用金庸小说人物名称,性格及人物关系构成著作权侵权《此间的少年》一书中大量使用了金庸作品中的角色姓名,人物特征和人物关系也与金庸作品中的原型基本相同,与金庸作品明显具有关联,构成改编权侵权,在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方面,原告律师认为在《此间的少年》中,郭靖黄蓉的出场、从初相识到互生好感,最终成为恋人都与原著有相似之处,穆念慈对杨康的一见钟情也与原著相同。

而对相关人物的修改则损害了保护作品完整权,比如将《天龙八部》中心如蛇蝎的康敏改为正面人物,歪曲、篡改了金庸作品。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在人物性格上《此间》使用的人物与金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同时,在基本情节方面也存在相似的地方。

二、《此间的少年》的发表构成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本意是为了规制市场行为,引导经营者遵守平等、自由、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首先原告和被告是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其次被告使用了其作品中的独创元素,由于原著知名度高,被告使用其中的人物名称、关系等容易吸引读者关注,通过搭便车谋取竞争优势,获取利益,妨碍了原告对原创作品的利用,因此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三、原告诉讼请求合法1.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停止对小说《此间的少年》的出版、发行和网络传播;2.被告在中国青年报、新浪网刊登经法院审核的致歉声明,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综上所述,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进行了不正当竞争,原告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的规定。

请法院依法裁判。

此致XXX市XXXXXX区人民法院诉讼代理人;牛XX2017年10月30日敬礼被告诉讼代理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我接受被告杨治的委托作为其委托代理人参与本案诉讼,庭审前我们认真核实相关证据、查找法律根据,通过今天的法庭调查,对本案的事实有了清楚了解,现结合事实和法律发表如下代理意见:一、《此间少年》使用金庸小说人物名称,部分人物性格及关系并不构成著作权侵权首先我们认为单纯的人物名称不具有可版权性这应当属于业界的共识了。

因为人物名称最主要的作用仅仅是标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独创性(如令狐冲、慕容复等),但是由于姓氏+名的组合表达空间十分小,且组合而成的名称很可能会他人相同,所以如果人物名称可版权的话,会出现后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无名可用的情形。

从著作权法立法价值上看的话,其是为了鼓励文化创造进而引导文化传播,人物名称若独立于整部作品而享有著作权的话,就会阻碍文化创造和传播了,这自然与立法价值冲突。

其次,在著作权法的基本价值层面看,立法本意是保护作者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单纯的思想。

在本案中《此间少年》中有段誉也施行了许多追求王语嫣的情节,与金庸作品中段誉追求王语嫣相似,但《此间》情节立足的历史背景、环境、故事发生时间、以及段誉追求王语嫣的具体的经过(坚持晨跑为一睹芳颜,邀请王语嫣听音乐会,学习普希金诗歌)都与金庸《天龙八部》里的情节“表达”相去甚远。

相同的,只是“一个痴情男子苦苦追求一个女子”的极为抽象的主题“思想”。

最后,《此间的少年》全书,由于其立足的历史背景、环境、故事发生时间、具体情节经过等都与金庸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仅在人物性格(思想)和人物名称(虽是表达,无可版权性)方面相同,将很难构成在“表达”层面的实质性相似。

关于保护作品完整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内容是:维护作品内容、观点、形式不受歪曲、篡改,从而对作者个性和作品表现尊重,意义上说是为了保护作者的名誉、声望和维护作品的纯洁性。

这个案件,虽然《此间少年》利用了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名称和部分人物关系,但整体上看未对金庸原作品进行歪曲和篡改,也未对作者表达个性造成影响,原作的纯洁性完满。

所以不构成著作权侵权。

二、《此间的少年》的发表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的类型:1.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2.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

各类虚假广告和其他虚假宣传,或乱人视听,有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直接误导用户及消费者,使其作出错误的消费决策,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或侵犯其他经营者,特别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合法利益,造成公平竞争秩序的混乱。

3.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或者其他能影响交易的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5.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6.不正当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以提供奖励(包括金钱、实物、附加服务等)为名,实际上采取欺骗或者其他不当手段损害用户、消费者的利益,或者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7.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其竞争力的行为。

以上七个类型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文列举的其中主要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此间少年》的发表并不存在以上情况。

被告的使用是文学性使用,在著作权法允许范围内使用在先作品的元素,是古往今来文艺创作中的常见现象,关系着创作自由和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应该由著作权法专门调整,不应当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干预著作权专门立法的法律政策;《此间的少年》没有造成读者对小说的来源发生混淆,没有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没有不正当利用原告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被告人主观上并无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被告曾发表声明,称当初创作时并没有侵权的想法,仅仅是“娱人娱己”,“相信法院审理。

无论法律层面的结果如何,我都非常非常地抱歉于我22岁那年的孟浪和唐突,这些事情给金庸先生造成的困扰令我非常地自责”。

被告称自己是金庸的忠实读者,最初连载时使用这些人物名字主要是出于好玩的心理。

后来进行出版,成为了一部“商业作品”。

他坦言当初出版时也是惴惴不安,和出版社曾就书中人名的问题咨询过相关的法律人士,被告知这种形式在当时未曾触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才决定出版此书。

而侵犯著作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营利的目的。

所以被告主观无故意,不构成侵权。

综上所述,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望贵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此致XXX市XXXXXX区人民法院诉讼代理人;王XX2017年10月30日敬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