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1.配伍的含义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2.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3)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配伍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1)含义: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内容:①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2)辩证看待相恶①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②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③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
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④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妊娠禁忌(1)含义1)妇女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忌使用某些药物,即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2)强调妊娠用药禁忌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引起堕胎。
3)总的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
(2)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水蛭、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2)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成,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3)就炮制而言,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4)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特殊煎法特殊煎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a)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
b)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②后下:a)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b)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a)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b)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c)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d)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④另煎(另炖):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
b)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c)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角、鹿茸、虎骨等。
⑤烊化(溶化):a)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b)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c)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
⑥冲服: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b)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c)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d)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⑦泡服(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⑧煎汤代水:a)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b)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
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晨起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