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妆品工艺学

化妆品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1、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2、化妆品按用途分:(1)清洁类(2)保护类(3)营养类(4)美容类(5)特殊用途类按使用部位分:(1)毛发用化妆品类(2)皮肤用化妆品类(3)唇、眼用化妆品类(4)指甲用化妆品类3、特殊用途类有: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九类。

第二章皮肤与毛发科学1、表皮分层:(更新周期约28天)2、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程,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

3.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属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基质组成。

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4.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小汗腺、顶泌汗腺等。

5.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指(趾)甲及血管、神经与肌肉等6.皮肤的生理功能:保护作用、温度调节、感知作用、吸收作用。

7.皮肤老化原因:内在因素:生活方式,饮食,情绪,健康。

外在因素:紫外线,保养不当,地心引力,恶劣环境。

8、头发的组织结构:毛干、毛根、毛囊、毛乳头6、毛发的化学性质:(1)氢键:在水中或受热时很容易被破坏。

(2)盐键:静电吸引作用(盐键有助于组成蛋白链),pH在4.5-5.5之间,是盐键最强的时候。

(3)二硫键:头发链键组织中最结实的键。

物理性质:吸水性、弹性与张力、颜色、与pH的关系(最佳pH为4.5-5.5)7、热烫发原理:头发中的二硫键很容易被还原剂破坏,可将头发浸上碱性药水,用卷发器将头发卷曲,然后对头发进行加热,使头发发生水解而破坏二硫键,从而可形成新的硫化键将头发形成的波纹固定下来。

温度越高,pH 值越大,或处理的时间越长,损失的硫就越多。

冷烫原理同样是通过还原剂破坏二硫键。

与热烫不同的是新的硫化键的形成必须经过氧化剂的氧化作用。

8、常见发用产品的pH润发剂(2.8-3.5)洗发剂(6.5-7.5)烫发剂(8.8-9.5)染发液(9.0-10.0)头发拉直剂(11.5-14.0)第X章化妆品的组分1. 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阳>阴>两性≈非离子2.主表面活性剂:皂基型:脂肪酸及碱盐;非皂基表面活性剂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3.4.表面活性剂:在溶剂中加入少量该物质,就能显著地降低溶剂(一般为水)表面张力(或液/液界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或反润湿、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及增溶等作用,以满足应用要求5.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6.表面活性剂胶束的作用:乳化;起泡消泡;增溶;分散7.两性表面活性剂:pH高于等电点,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H低于等电点,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H处于等电点,呈两性离子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皂特点:去污,发泡好,耐硬水差。

9.单烷基磷酸酯(MAP)型开发难点:①粘度小;②泡沫少;③流变性差;④洁后肤感差;⑤稳定性差10.两性表面活性剂:①咪唑啉型;②甜菜碱及其衍生物;③氨基酸型(油酰基丙氨酸钠(雷米邦A);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11. 润肤剂(赋脂剂):植物油脂;聚硅氧烷;脂肪酸酯。

12. 保湿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同时阻止皮肤的水分散失。

如甘油、山梨醇、丙二醇、聚乙二醇13. 调理剂:对蛋白质基层有附着性,使皮肤光滑,增加舒适感如聚季铵盐类、季铵化羟乙基纤维素、季铵化羟丙基瓜儿胶、季铵化水解角蛋白、季铵化二甲基硅氧烷聚季铵盐类:(1)聚合性阳离子表活稳定性好,与阴离子表活配伍好;(2)作柔软剂、抗静电剂;(3)用作沐浴露、香波14. 增稠剂:水溶性增稠剂:PEG-6000、卡波姆、纤维素衍生物、阳离子瓜尔多胶、汉生胶透明溶液的增稠:有机增稠剂:羟乙基纤维素15. 酯类增稠剂的机理:通过与表面活性剂形成棒状胶束,与水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构或利用自身的大分子长链结构等使体系达到增稠的目的。

最常用的水溶性非离子增稠剂:PEG150 二硬脂酸酯。

16.聚丙烯酸类:卡波树脂增稠机理:(1)中和增稠:聚丙烯酸类经中和后,使其分子离子化后沿着聚合物的主链产生负电荷,同性电荷之间的排斥使分子伸直张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2)氢键结合聚丙烯酸先与水形成水合分子,再与羟基给予体(如乙氧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使其卷曲的分子在含水体系中解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

17.有机天然水溶性聚合物:淀粉、(与阿拉伯树胶合并使用)、阿拉伯树胶、黄原胶、琼脂(用于制备防止皮肤干裂这里和凝胶类产品)18.聚氧乙烯类的增稠机理:主要与高分子聚合物链有关,并不依赖于表面活性剂体系。

19.无机高分子及其改性物增稠机理20. 脂肪醇、脂肪酸类增稠机理:脂肪醇、脂肪酸能插入表面活性剂胶团, 促进胶团的形成, 同时由于该极性有机物与表面胶团、活性剂的分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 碳氢链间的疏水作用加极性头间的氢键结合) , 使两分子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得很紧密, 大大改变了表面活性剂胶束性质, 达到增稠的效果21.无机盐的增稠机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电解质的存在使胶束的缔合数增加,导致球形胶束向棒状胶束转化,使运动阻力增大,从而使体系的黏稠度增加。

22. 活性成分:天然提取物;PH调节剂:柠檬酸、酒石酸、乳酸;螯合剂:EDTA-2NA(软化水的硬度);珠光剂:乙二醇单脂肪酸酯。

防腐剂:苯甲酸,尼泊金酯23. 化妆品被污染的现象:①变色;②臭味和形成霉斑;③发生流变;④PH下降;⑤乳化体分层。

24. 化妆品中微生物污染来源:(1)一次污染(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2)二次污染(化妆品使用中不注意卫生而引起)25. 化妆品中微生污染的控制:①生产环境的卫生控制;②制造设备的微生物控制;③原材料的微生物控制;④作业人员;⑤制品的微生物控制(产品的防腐能力)26. 常见的防腐剂:甲醛供体类:咪唑烷基脲(甲醛供体)、乙内酰脲(DMDM,甲醛供体,广谱)、异噻唑啉酮(凯松,甲醛供体)季铵盐-15 (甲醛供体,高毒,对皮肤致敏性)其他:苯甲酸(酸性坏境)、苯氧乙醇、尼泊金酯、波罗波尔(广谱)、IPBC 、三氯新 27. 油脂酸败:化妆品中常含有油脂,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键易被氧化而发生变质分解成低分子羰基化合物(醛、酮、酸)等,这种氧化变质称为酸败28. 影响油脂酸败的因素: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此部位是结构中的“弱点”,极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过氧化物,此过氧化物继续分解或氧化,生成低级醛和羧酸。

29.抗氧化剂的分类:(1)酚类:二羟基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等。

(2)酮类:叔丁基氢醌、生育酚(维生素E)等。

(3)胺类:乙醇胺、谷氨酸等。

(4)有机酸、醇及酯:草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5)无机酸及其盐类:磷酸及其盐类、亚磷酸及其盐类前三类抗氧剂主要起主抗氧剂作用,而后两类则起辅助抗氧剂作用30.油脂在自动氧化过程中出现的过氧化物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诱导期,一旦生成了过氧化物,则此过氧化物即以自己的催化作用促使氧化反应迅速进行,尽早使用抗氧化剂就可能尽早地切断其反应链。

31. 抗氧增效剂:增效剂本没有抗氧化作用,但与抗氧化剂一起作用能增强抗氧化作用,如柠檬酸、抗坏血酸及其酯、氨基酸、EDTA 等均有抗氧化增效作用32. 常用的抗氧化剂:BHT 、BHA 、PG 、生育酚(VE )、TBHQ ,维生素C ,AP 33.化妆品色素的分类:合成色素、无机色素、天然色素 34.水的规格:常用水(自来水,井水)、精制水(化妆品用水,蒸馏或离子交换)、注射用蒸馏水(蒸馏精制) 35.化妆用水不合格的情况:在制造含水量较高的产品时,微量的钙、镁、铁和铝形成一些不溶性的残留物,更严重的是一些溶解度较小的香料化合物会一起沉淀出来。

36.水质的预处理:①机械杂质的去除(砂过滤,微孔过滤)、②有机物的去除(活性炭吸附)、③离子交换树脂 37.化妆品用水的灭菌和除菌:①化学处理(氯气)、②热处理(加热)、③紫外线消毒38.化妆品的组成成分:表面活性剂、赋脂剂、调理剂、增稠剂、活性成分、PH 调节剂、螯合剂、珠光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化妆品用水39. 中和度的计算方法:中和度=(氢氧化钾的用量*氢氧化钾的纯度)×1000∕(体系中所用的脂肪酸的用量*脂肪酸的酸值) 酸值:中和1g 样品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0. 沐浴露的制备工艺P120原料准备→混合(乳化)→混合物料的后处理→包装 41.沐浴露的质量控制①黏度变化—活性物含量、无机盐含量(1)pH 过高或过低,原料水解(如琥珀酸酯 磺酸盐类)——pH 缓冲剂;(2)单用无机盐或皂类做增稠剂,体系黏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 ②珠光效果不良或消失(1)体系缺少成核剂(无机盐、柠檬酸) (2)珠光剂用量过少(3)表面活性剂增溶效果好(4)体系油性成分过多,形成乳化体mc V X 1.56⨯⨯=(5)加入温度过低,溶解不佳(6)加入温度过高或pH过低,珠光剂水解(7)冷却速度过快或搅拌速度过快珠光浆,较低温度加入③浑浊分层(1)体系黏度过低,不溶性成分分散不好(2)高熔点原料含量过高,低温放置固体析出(3)体系中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破坏了表活胶体结构(4)微生物污染(5)制品pH过低、某些原料水解(6)无机盐含量过高,低温出现浑浊④变色、变味(1)原料中含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有色制品变色(2)色素在日光下褪色(3)防腐效果不好,发生霉变(4)香精与原料发生化学反应,变味(5)原料本身气味过浓,无法通过香精遮盖⑤皮肤干燥脱屑、刺激性大表面活性剂刺激性大;皂类皂化不完全40.皂基型沐浴露(洁面乳)基本配方组成脂肪酸;中和剂(碱);多元醇(保湿剂);表面活性剂;赋脂剂(甘油酯等);增稠剂;防腐剂;其它辅料、水41、珠光沐浴露P129 42. 皂基洁面乳(沐浴露)的制备工艺1、室温下将KOH溶于水中,加入分散剂(多元醇),加热至75℃;2、脂肪酸、乳化剂、润肤剂及油脂类混合,加热至75℃;3、将油相置于乳化锅,搅拌下将水相快速加入油相中;4、保持体系在80℃-90℃皂化30-60min;5、皂化结束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注意因搅拌产生的泡沫;6、降温至50℃左右加入香精和防腐剂;7、降温至40℃左右,继续搅拌30min以上,出料。

第X章乳化剂1.HLB:亲水亲油平衡值。

十二烷基磺酸钠HLB=40为标准2.3.HLB 计算P32-39 离子型非离子两性实验估算法4.乳化剂类型:W/O、O/W 、 WOW5.乳化类型鉴别方法:①稀释法、②染色法(亚甲基蓝w,苏丹红o)、③电导法、④滤纸润湿法6.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①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一价,O/W;二价W/O)、②HLB值、③相体积(26,74)、⑤乳化器材料性质7.楔形理论:乳化剂分脑子在界面定向吸附,亲水端面向水相,亲油端面向油相,在界面处定向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