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走近小说人物……❝一、活动目的:❝1.与小说人物进行心灵沟通,感受小说人物的艺术魅力。

❝2.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学习小说人物分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实施建议:❝1.确定研究对象------进入你研究视野的小说人物,可以是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也可以是最能激发你阅读兴趣的一位❝2.拟定研究计划------查找有关的理论论述,寻找合适的理论工具,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例如:研究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需要全面了解人物生平;若研究小说人物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同类的人物放在一起分析。

❝3.收集资料❝(1)研读小说,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

❝(2)搜集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使得研究对象更具有形象性。

❝(3)借助于图书馆活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评论性作品,拓展自己的思路。

❝(4)查阅相关的文艺理论作品,为自己的研究寻求有力的理论工具。

❝4.分析研究❝在对资料进行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总结研究主题的陈述。

如针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写出有关人物分析的论文等。

❝参考题目:《铸剑》中黑色人的性格、《三国演义》某一人物形象、谈金庸笔下的“大侠”、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人物”等。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成果展示,走到了尽头。

❝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亟待总结和推广。

突破藩蓠:走进专题教学❝85%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内容肤浅苍白、空洞无物。

❝研究性专题教学如何进行……具体流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与拓展;第二阶段:再读与研讨;第三阶段:定题写作;第四阶段:有选择的深入体验。

前三个阶段是每一个专题学习必须的,第四个阶段视情况而定。

❝第一阶段具体环节:1.泛读概述(两课时)2.精读原作(四至六课时)❝3.研读网络平台上与专题学习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

(六至八课时)❝1. “泛读概述”指学生阅读背景材料。

进入网络教室,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规定任务。

教师对重要信息要加以提示,如“透过加粗的字体你想到什么?一边读文,一手记录零星、片段的“感受”❝2.“精读原作”。

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设计好精读程序。

①学生人手一份原作及赏析文段,反复诵读,加深对原作的理解;②学生进入网络教室,采用默读法完成原作精读,细致体悟原作,以及赏析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看法及评价。

(2)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

体察学生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走出浮于表面或者偏移主题的理解,力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3.“研读与专题学习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

这些文章因为视角不同、观点冲突、思想深刻的内容,能满足学生由感悟上升到思辨,以思辨为主并逐步过渡到研究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培植独创的、批判的思想,而这正是生成思想的关键,也是与传统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加以提示,学生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及时写出,便于讨论❝第二阶段:再读与研讨❝1、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原作(两课时)❝2、教师适时“深解”原作(两课时)❝3、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两课时)❝1、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原作。

教师可不时加入一些新作,主要是在挑战性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诗词或者文段,如“王安石”专题,选入原作中并没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收盐》《泊船瓜洲》《梅花》等篇目,但挑战性文章中有引用。

这种“不时加入”体现在教学行为上是个别提示。

❝此阶段中,学生虽然精读过原作,但理解基本上属于单篇的、纵向的、平面的。

再读原作,主要是通过比较去促进学生的思考,是多篇的、横向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为下一环节教师“深解”原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进一步的铺垫。

❝2、教师“深解”原作。

这源于对学情、学习节律和时机的把握。

所谓“深解”不是教师在“讲”,而是教师在“问”;是在“问”一组文章。

“问”要有冲击力,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作头脑风暴式的刺激,要让学生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新的质疑,把学生思考引向更深处。

❝3、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

教师再次走进学生中间,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方法等作进一步的指导。

如比较文章的异同,力图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生成思想,进而生长出自己高质量的言语系统的最为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定题与写作(两周时间)1、学生定向、选题(一课时)2、修改甚至重写,主要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课时)3、习作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学生习作点评课(一课时)❝这一阶段,可谓“看不见的战线”,是一个重要而又“漫长”艰苦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劳作”过程。

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个“坎”迈不过去,就只能是“功亏一篑”。

说它“漫长”,大部分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超过十天甚至半个月。

说它艰苦,是因为这当中要有很大的付出。

所以教师要“等得起”,“耐得住”,在“等”“耐”中有所作为,比如说要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兴奋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

❝1、学生定向、选题。

这一环节上,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选题过大;选题与定向不分;只能定出研究方向,不能选定具体标题;随研究的推进,定向和选题都会有所改变等。

教师做如下工作:(1)开设定向、选题的研讨课。

(2)推荐阅读网络学习平台上往届学生的习作。

❝2、修改甚至重写,主要是针对“此次”专题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必须承认,部分学生的习作并不能一次性写成,修改或重写是相当重要和必要,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

教师需“一对一”反复帮助学生,也可让水平高的学生帮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等得起”,“耐得住”,帮助他们迈过这个“坎”。

❝3、习作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开设习作点评课。

第四阶段是有选择的深入体验。

这一阶段视情况而定,如“读《论语》”专题学习举办辩论会,“读中国当代诗歌”专题学习举办朗诵会等。

❝案例网络环境下国学经典专题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读《诗经》❝高一新生首先要学习的是《诗经》专题,“从民族文化的源头起步,可以给今后的学习一个参照”。

❝学生成长的需要……“大人们,我们已经在爱了”一文,深感“爱情教育”的重要与迫在眉睫!❝课堂上可以不讲“爱情”,你总不能让电影电视网络拒绝“爱情”吧。

因此说,靠堵、靠躲、靠骗是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的也只能是引导、开导和疏导。

❝确定学习方向:师生共商(兴趣与需要)❝文本说了什么(基本目标)◦爱恨情愁◦战火烽烟◦劳动场景❝文本如何说的(提高目标)◦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选定学习篇目:基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师选定◦内容上:爱情诗,农事诗,战争诗◦文体上: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学习篇目:《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伐檀》《七月》❝学习方法❝第一步:诵读与品评(主要在传统课堂上完成)第二步:质疑与探究(主要在网络教室里完成)第三步:鉴赏与批判(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室配合完成)❝课型❝网络:背景知识铺垫课、收集资源评讲课、具体作品探究课、学生习作评价课。

❝传统:文本诵读课、问题讨论课、主题辩论课、影视赏析课❝用时两个月,计20课时。

❝第一时段(12课时):读爱情诗。

《静女》《氓》《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将仲子》。

采取引领的方式,给学生作精读示范,侧重训练学生“学习提问”“评价提问”的能力。

教师的“引领示范”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完成传统课堂学习向网络教室学习的过渡。

❝第二时段(8课时):读战争诗、农事诗。

❝第一课时(两节课)❝任务:熟悉网络学习的方式方法,熟悉“家园”网站各个栏目的作用❝学习过程:❝1.告知“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网址/❝2.学会注册、登录;❝3.分清各母栏目和子栏目的位置;❝4.了解栏目内容及功能。

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

❝任务:我们为什么要学《诗经》?共同学习《静女》❝学习过程:❝1、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1)教师讲述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2)教师朗读并点评网络上的习作:❝/jiayuan/news_show.asp?id= 632。

❝2、师生共同学习《静女》❝要求:(1)读标题,读原诗,读注释;❝(2)一字一句,认真仔细,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初步树立“问题意识”。

❝静女(《诗经·邶(bèi)风》)❝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学生提问选录:❝读注释◦诗歌集为什么还有另外的名字,如《诗》、《诗三百》等;汉代称之为儒家经典是怎么回事?◦“邶”是地名,具体在哪?“风”是什么意思?❝读标题❝读原诗◦“城隅”书上注释: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哪一种说法更好?◦谁是放牧者?是静女,还是“我”?❝第三课时(一节课)❝任务:点评第二课时学生发的贴子,理解《静女》诗意,体验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1 .点评学生关于“角楼”的贴子。

❝2.讨论并理解《静女》诗意。

❝3.教师设问,引向深入:这首诗写的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女恋爱是怎么样一种习俗?❝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不是有封建礼教吗,不是要父母之命吗,不是要媒妁之言吗,怎么会那么自由呢?❝教师明确:参看曹红蓓bei的文章《我们的示爱史》❝4、布置小练笔:运用想象或联想,写500多字来解读《静女》的诗意,并上传。

❝第四课时(两节课)❝任务:学习《氓》。

❝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静女》一样)“家园”网络上的学习材料《最早的一首叙事诗“氓”》❝学生质疑、讨论(见平台“网友评论”)❝3、相关措施及思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从字、词、句到篇,强调对古代生活场景的设想和想象;进入名家品评,选定三篇为“精读”篇目:❝一是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篇》:生发想象。

❝二是李书磊的《河边的爱情》:进行阐述的精品。

❝三是洪烛的《诗经里的那条河》:全景式感悟。

❝第五课时(两节课)❝任务:针对学生网上《氓》的发贴,教师归纳、评价及布置写作训练。

❝学习过程:❝1、教师应整理、归纳学生的网上发贴。

比如:对女主人公的分析,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或分析,对诗中一些句子的分析或看法,读诗后一些心得或感悟……❝2、教师归纳总结《氓》的诗意及其意蕴。

(略)❝3、布置问题思考(略),任选下面一题作文,题目自拟,700字以上:❝(1)作文—:评价《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上传位置:/❝(2)作文二:《氓》的改写。

上传位置:/❝第六课时(两节课)❝任务:研读选入课外的《诗经》五首❝选入篇目:《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至少研究三首)❝学习准备:进入电子阅览室前,同学们应反复诵读以上篇目,并试提出一些问题,如:《关雎》诗中的男女青年是否是贵族?是的理由是什么?不是的理由是什么?等等!❝强调:同学们要牢牢树立: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意识” 三、“结构意识”❝进入学习平台,研读名家或作者的赏析文字,质疑、讨论:(学生质疑、讨论过程(原始版)见学习平台后“网友评论”)(教师提供具体的网址)《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第七节课(两节课)❝任务:评价了学生上传的《静女》习作;评价《关雎》《桃夭》《木瓜》讨论的贴子.❝注意:(1)教师一定要点评学生的评论,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合理的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