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是不断变化的、短暂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二)揭示心理规律: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心理、生理机制。
(三)预测和控制: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二、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三、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和促进自身发展。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程序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基本原则: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事先做好准备;做好观察记录;抽样观察。
缺陷:事件难以重复出现;难以进行精确分析;无法控制事件的出现;容易各取所需。
2.调查法:以众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的内容:个人资料;要调查的问题及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反应❖缺陷:调查法只能了解事实,不能解释原因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个人测试和团体测试❖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但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但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的条件。
实验室试验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密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
但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脊髓主要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组成。
三、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人所特有的。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a.行为具有目的性b.人能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c.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产生感觉所需的两个客观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有机内部器官的状态和变化,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受性的变换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他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种感觉均会受到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觉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成为后像。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感觉的作用感觉是其它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并且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知觉和感觉的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二、知觉的种类(一)物体知觉:人们对物体特性的知觉。
1.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
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对时间的分辨、确认、预测以及对持续时间的估计。
3.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和位置移动速度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1.他人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判断他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在他人知觉过程中,常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1)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即首因效应。
具有片面、主观性。
(2)晕轮效应: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
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不客观反映。
(3)刻板印象: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容易产生偏见、成见。
(4)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装扮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这种试图自我形象设计和管理来控制和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途径和策略A.自我表现:个人要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首先取决于他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表现自己。
把握角色→适应情境→培养自信→突出特色B.保持形象一致性: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
反复无常的人让人难以把握,无法控制与他的交往。
因此保持形象一致性是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前提。
常反悔者没好印象。
C.讨好、D.恰当的自我表露2.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3.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三)、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
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三、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二)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物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刺激物的组合特点。
(三)知觉的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言语指导(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客观、全面、敏捷、准确、创造性。
培养过程:1.培养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2.使学生懂得良好观察的条件:目的和任务、计划的周密性、有关的知识储备、观察记录、观察后对材料进行整理。
3.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4.加强有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二、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感知特点1.图像和文字的正确组合2.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直观等。
三、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消除刻板印象3.重视运用近因效应4.防止发生晕轮效应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