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魂断蓝桥》影评

《魂断蓝桥》影评

教师:A208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09文化产业管理一班普梅学号:200905131041
爱情经典影片《魂断蓝桥》赏析
《魂断蓝桥》是一部介绍美国战争题材的爱情经典影片,该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向观众阐述一段忠贞不渝的悲戚爱情故事,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都是无可替代的。

《魂断蓝桥》通过青年上尉军官(罗伊)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一座滑铁卢桥上意外地相识、相爱,又意外地分离、重逢、走上绝路的情节,和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揭示了这次战争对人们幸福生活的摧残,造成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魂断蓝桥》是这部影片在揭示对爱情忠贞与坚持这一永恒主题的同时也批判了战争的无情、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

提倡拒绝战争,争取和平。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一家庭破碎、人们不得不离乡别井或奔赴战争前线。

该片原名《滑铁卢桥》,这座桥在影片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影片的反战主题相当鲜明,从片名《魂断蓝桥》就可看出战争对人们身心的双重摧残。

在影片中,世俗的观念与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玛拉与罗伊的爱情不得不走上绝路。

玛拉先是一位舞者。

后来,为了生存,不得己沦为妓女。

舞者本来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就低下,更何况是一名妓女。

玛拉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玛拉的死,正是纯洁、美丽、善良的灵魂的复活,是对坚贞爱情的一种坚持,也是对无情的战争、世俗的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强烈控诉。

在人物形象上,也塑造得很成功。

玛拉,是一位对爱情无比执着与忠贞的女性,影片塑造了这样一位爱得刚烈,爱得圣洁,甘于为对方牺牲的形象。

玛拉天生丽质,可爱、诚实又很现实。

作为一个芭蕾舞者,她认真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

为了维护罗伊的荣誉,面对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

但是玛拉这个人物太过理想化,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高洁女子,她脱离世俗的美好让她在污浊的世界中没有办法生存,她的结局只会是死亡。

罗伊出身名门望族,气质高贵又不失幽默风趣,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气味,他也爱得执着、爱得坚贞。

同时,身为一名军人,他勇敢无畏地面对战争,奔赴前线,载誉而归,是一个大英雄。

罗伊,他的美好,也注定要与最爱天人永隔。

他们二人就像那个人形的幸运符,他们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只能被人们永远地留存在记忆里……影片对两者职业、身份的不同描写,决定了他们生活环境与社会地位的不同,为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善良、忠贞。

在得知罗伊死讯的时候,玛拉第一次见到了罗伊的母亲,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将登载噩耗的报纸扔掉,不让老人看到,玛拉就是那么善良,可正是这善良,改变了他们日后的一切命运。

得知罗伊死讯的玛拉悲痛欲绝,陷入绝望的她流落风尘,但这恰恰是她对爱情忠贞的最好例证。

但事实是罗伊并没有死,再次的相遇让她彻底乱了阵脚,她深深地觉得自己配不上罗伊,再一次又一次关于爱情和道德的矛盾之后,她选择用死亡捍卫罗伊家族的荣誉、捍卫他们的爱情。

而罗伊,他从未计较过玛拉的出身,他更不在乎玛拉是否沦为风尘女子,他只知道自己深深爱着玛拉,而这一条足以打败一切的流言蜚语。

《魂断蓝桥》采用了传统的倒叙手法:从结尾说起,中间是完整的大段回忆。

影片一开始是罗伊在铁滑卢桥上独自凭栏凝望的镜头,随之陷入20 年前那段
恋情的回忆。

回忆中,详细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玛拉与罗伊从相遇、相知、相爱、分离、相聚与永别的过程,回忆部分的内容在玛拉死后,镜头特写在那只象牙雕的吉祥符一一她与罗伊的爱情见证戛然而止后,镜头又回到现在一一罗伊在桥上凝望、怀念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影片在叙事方法上,也成功地穿插着“误会法”。

这些误会法,为影片营造了一定的波澜曲折与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

如在罗伊第一次前往观看玛拉的表演时,玛拉被迫回信拒绝罗伊的邀请,罗伊误以为玛拉不接受他的约会。

又如,玛拉第一次与克劳宁夫人会面时,由于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而精神崩溃,导致与夫人的见面不欢而散等。

这些“误会”情节的描写,让整部影片更耐人寻味。

《魂断蓝桥》的艺术结构,是传统戏剧式结构。

全片的结构相当戏剧化,启承转合脉络清晰,从序幕到开场、发展、高潮、结尾,都充分尊重了戏剧的原则。

开端罗伊与玛拉相遇、相识,一见钟情,为后来悲剧性的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部分罗伊和玛拉准备结婚,但罗伊突然奉命上前线;罗伊突然生还,玛拉跟随他去苏格兰家乡结婚,原来潜伏着的等级差异矛盾深化到极点。

高潮玛拉向罗伊母亲含蓄地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的较量中,玛拉失败了。

高潮之后的结局是玛拉出走和自杀,影片的悲剧性的结局。

影片用单纯的真、善、美构造了一副好人荟萃的场所,摆脱了以往影片必须有几个坏人来衬托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

电影拍摄手法的运用,影片使用了“重复蒙太奇”“吉祥符”先后六次重复出现,达到了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魂断蓝桥》中,吉祥符既是女主人公玛拉和罗伊的爱情信物,又是玛拉命运的见证。

吉祥符本应保佑玛拉幸福,但它并没能改变战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命运的摧残,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魂断蓝
桥》其经典的镜头,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部影片运用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如影片开头,用蒙太奇节奏调整镜头的长度,景别的不同调整影片画面的动感,注重用不同的镜头衔接方式形成渐强的控制节奏快慢强弱变化和观众情绪,凸显玛拉和罗伊相遇的画面。

影片在表现玛拉和罗伊送别的画面,利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展现在观众面前玛拉匆忙地奔往华铁卢车站送别,长镜头镶嵌短镜头的拍摄手法展现罗伊在滑铁卢车站焦急不安徘徊的影片画面。

在影片《魂断蓝桥》中,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利用景别的变化从近到远,沿着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的方向后退,对蓝桥这一画面进行拍摄借以展现时光的流失,战争持续之久。

《魂断蓝桥》的影像造型也非常独特、新颖,影像的表现手法很简练。

例如用蓝桥上四季的更替来表现罗伊离开玛拉后的日子,它没有讲述玛拉如何挣扎,如何沦落,而代之以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表现玛拉的日子过得始终如“蓝桥”上一样的灰色,一样的萧条,用较少的镜头就表现出玛拉生活的艰辛、苦涩。

隐喻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影片的隐喻表现手法非常简练:在玛拉以为罗伊己经阵亡,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后,写她在滑铁卢桥独倚栏杆那一段,只拍摄了她对陌生人勉强一笑的镜头以及后来被卡车撞后散落在地上的手提包和吉祥物的镜头,通过这些特定的符号来暗示她的沦落与生命的消逝,非常独特与简练。

同时,这样的拍摄也保全了玛拉的完美形象:玛拉被迫沦落街头卖身,她的行为是丑陋的;玛拉因自卑而自杀,后果是难看的。

而对她曾经的卖身生涯和自杀后血肉模糊的惨状都简单带过为观众保存了玛拉的纯洁、羞怯与美好的形象。

影片中的音乐也值得一提。

在整部影片中,音乐的基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
变化。

时而欢快、时而哀伤、时而兴奋、时而低沉。

影片中,结合了交响乐团的音乐。

尤其是影片主题曲《友谊天长地久》的旋律贯穿其中,烘托渲染了剧情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抒情作用。

《友谊天长地久》这样的主题音乐用在战争的背景下有着格外的讽刺意义,战火中的友谊想要地久天长肯定难得,战火中的爱情也会是那样的身不由己,玛拉在滑铁卢大桥上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战争,使得这种幸福只是昙花的绽放,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终无法幸免的成为悲剧。

影片多次拍摄滑铁卢桥的场景,与电影的主题相适应,使得“魂断蓝桥”成了爱情悲剧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部电影催人泪下,影片中我们深深的被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故事感动,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愤慨,森严的等级制度,摧毁了多少有情人。

那样至死不渝的爱情,让人羡慕,现在大学里的爱情要么是功利化的,要么是不理智的,以为爱情就是花前月下,爱情就是缠绵悱恻,其实,真正的爱情就是平平淡淡的相濡以沫。

走出影片的悲伤,我们更学会应该珍惜手中的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