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学习要点本教材追溯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以特点鲜明的框架,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入手,研究单一企业(单部门、多部门、跨国及全球企业)区位、区域内企业关联及区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全球化。
并简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及近年来的经济地理学新进展。
突出基本理论并注重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实际相结合,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教育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教材。
全书结构体系独特。
作者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全书的结构设计就是依据这一基点,首先沿着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之后,从单一企业跳出,研究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再后,又从一国内的区域跳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最后,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上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特点,并介绍著作。
2.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 1850-1930)、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G. Chisholm)、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 F. Lomonosov)、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W. Götz)各自对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3.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根据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从哪些方面分析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本书从哪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4.解读下图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阐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2.解读下列框图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分析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2.简答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3.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哪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location)2.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3.区位条件4.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2.运费成本构成3.空间距离一定情况下,适合短途运输、中途运输、远途运输的运输方式分别是什么?说明原因。
4.根据下图分析有转运和无转运情况下,企业如何选择区位。
5.说明如何运用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通达度(accessibility)、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分别来衡量交通网络系统便捷程度。
6.为什么说知识经济时代机场在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机场产业主要由哪两大部分组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简介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论前提3.分析说明杜能的地租收入公式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 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4.据图说明交通、城市、谷价与土质对杜能圈的影响。
5.说明“逆杜能圈”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 区位因子2.一般因子3.特殊因子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6.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的应用7.“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8.综合等费用线的经济地理学意义9.劳动力成本指向论10.集聚指向论11.据图说明帕兰德区位理论12. 据图说明胡佛区位理论图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图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13.据图示说明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图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14.什么是“经济人”,什么是“满意人”15.据图说明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原理图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图企业家能力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16.据图说明普雷德的行为矩阵内涵图行为矩阵和收益性空间界限图行为矩阵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2.中心性3.货物的供给范围4.货物的供给下限—门槛人口5.中心地的等级6.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图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7.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8.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图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9.三原则适合的条件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2.说明零售引力模型,及为什么可以用来界定城市之间的引力和边界。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论1.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3.据图分析企业空间增长阶段图公司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发展阶段4.企业空间扩张规律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1.比较沃茨、泰勒、哈坎逊、迪肯模式差异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1.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产品周期理论图产品周期模式图式2.折衷理论3.影响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因素4.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1.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2.为什么说跨国投资企业所在地区在该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影响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
3.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4.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5.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说明区域经济结构的概念2.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和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3.如何构建区域产业结构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5.比较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和雁行形态说6.如何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2.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3.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4.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5.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6.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7.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8.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特殊环境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1.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3.区域增长极理论4.循环积累因果原理5.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6.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7.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第三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1. 波特产业集群概念2.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第四节经济区与区域管制1.经济区的概念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3.区域管制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2.梯度推移学说3.中心——外围理论4.依赖理论5.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经济联系1.区际经济联系的概念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3.如何测度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4.成本学说5.要素禀赋学说6.新贸易理论7.竞争优势理论8.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9.区域合作的类型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念2.为什么说将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更有意义。
3.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为什么说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5.为什么说区域经济差异具有可调控性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特点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1.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2.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管理功能着眼点和政策重点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2.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3.经济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