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05-12-28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四、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
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
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
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5.消费曲线是表示家庭消费数量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逐渐增加,因而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同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而消费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趋向于平缓。
6.线性消费函数在分析短期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时,尤其是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作用的条件下,消费函数可以由线性消费函数表示为:C = a + bY其中,a,b为常数。
在式中,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它不受收入变动的影响;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它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线性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按固定不变的一个比例b增加,此时,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7.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
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 = Y – C(Y)= S(Y)8.平均储蓄倾向表示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即平均储蓄倾向也可正可负。
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转变为正值,但总小于1。
9.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储蓄增加所占的比重,即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
10.储蓄曲线是表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门的储蓄增加,即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
11.线性储蓄函数利用线性的消费函数形式,储蓄函数也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线性形式,即:S = Y – C = – a +(1 – b)Y其中,(– a)就是自主储蓄,它不受收入的影响,(1 –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储蓄,而(1 – b)是边际储蓄倾向。
12.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四、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即总需求曲线表示经济中的均衡的总支出量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总需求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支出关系的函数。
以Y表示使得经济处于均衡的总支出AE的水平,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需求函数AD可以表示为:Y = AD(P)3.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即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总产出量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的轨迹。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4.总供给函数是表示价格总水平与均衡总产出关系的函数。
以Y表示经济中的总产出,P表示价格总水平,则总供给函数AS可以表示为:Y = AS(P)5.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在均衡点处,决定总需求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以及决定总供给的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此时,由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得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实现变化。
四、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涨幅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有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其物价上涨率则是两位数;而超级通货膨胀的通货膨胀率要在3位数以上。
7.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
8.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按照人们对价格变动预料的程度划分,通货膨胀又分为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两种类型。
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们对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预知或不完全预知。
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已知的原因所引起,并且通货膨胀的幅度为人们所预知。
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和财富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其效庆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0.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对产量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产量和就业效应。
其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1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3.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工资过度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的价格总水平上涨。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4.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厂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15.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6.通货膨胀惯性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拉动需求或推进成本之后,最终会使得价格总水平停止上涨。
然而,在实际中,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
除非受到其他的冲击,通货膨胀倾向于持续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17.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的一种估计。
预期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知识的了解而形成。
18.价格调整曲线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得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
价格调整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来的,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并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故又名价格调整曲线。
19.收入政策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
收适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数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
指数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
百分之百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
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
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
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又称为能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的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具体地说,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当处于经济萧条状态时,政府则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以此方式对经济交替地进行微调,以便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政策滞后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
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
5.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7.转移支付乘数: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8.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9.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