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危险识别的范围
• 常规活动:如出料、切换、清罐(塔、器)、 加料、提(降)负荷及重要参数的调整、巡检 和作业现场清理等日常操作。 • 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 患治理项目、重要的工艺变更和设备变更、停 电、水、气(汽)的处理等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 作业场所的设备设施:通常在一个工厂中80% 的风险往往是由20%的设备引起的,所以在定 量风险评估中无需考虑所有设备,只要充分考 虑对整个装置安全影响比较大、危险性比较高 的设备设施。
1.3 危险类别
• 有害作业环境: • 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 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 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 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 外 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 安全管理缺陷: •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 不当;(人机工效学) •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 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 相关方管理缺陷。
班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随着HSE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危 害辨识 “风险评价”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 起。许多人认为,风险评价是安全技术 人员的事,与我们班组员工无关。其实 不论是从风险评价的角度,还是从安全 教育的角度,班组风险评价都有其特殊 的作用。那么,基层班组如何开展风险 评价呢?
1. 危险及危险识别
1.2 危险识别的范围
• • • • • • • • •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建设项目);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承包商、后勤服务等);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洪水、台风等)。 宗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 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 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 害的因素。有时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危害 因素。 •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 是危险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1.3 危险类别
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
能发生的行为。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为13大类:
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3. 使用不安全设备
5. 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4. 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1.3 危险类别
• 按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将生产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 • 1.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 危害 •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 火 •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2.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 :
物的不安全状态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4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13类) 有害的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缺陷。
危险、危害识别:认知危险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
需要注意危害是造成事件的根源或状态,不是事件 本身。
1.1 危险的表现形式
在进行危险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1.3 危险类别
• • • • • • • • • • • 按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生产 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 3.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1)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 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 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1)指挥失误 (2)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7. 攀、坐不安全位置 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2. 不安全装束
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 中,忽视其使用 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1.3 危险类别
• 物的不安全状态: •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 • 物质条件:火灾、爆炸性物质泄露;毒性物质; • 物体条件: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为4大类: • 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 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 3.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 套、护目镜及面 • 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 • 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 4.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事件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 和原材料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