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1单元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创新大课堂》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1单元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广东惠州二模·1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倍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A[“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 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 2.(2016·广东珠海一模·12)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A[材料中“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信息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属于该时期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春秋大一统”属于董仲舒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三教并行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深圳二模·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B[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4.(2016·广东韶关一模·13)孔子作《春秋》时创设了一种写史方法:既强调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又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

其政治思想明显体现“为尊者隐”的是()A.墨子B.董仲舒C.李贽D.黄宗羲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为尊者隐”无关,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有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特别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把封建君主抬到了“天子”的高度,皇帝代表“天”统治万民,作恶可原谅、可秘而不宣、可再给机会,做对了就是圣明,故B项正确;李贽批判孔孟学说,主张个性自由,故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故D项错误。

][易错题组]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易错提示: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易出错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它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易错提示:诸子百家的思想易混淆B[为统治者而“鸣”即为统治者服务,法家的“集权观”、“法制观”、“改革观”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需要,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选择B项。

]7.“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错提示:古代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理解易出错C[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一句分析,批判了焚书和思想专制。

]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易错提示:新儒学的影响易出错B[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董仲舒改造儒学。

从题干中反映出外儒内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汉代。

][最新题组]9.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A[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由题干材料中礼乐的含义及“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可知,道德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即孔子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

B、D两项不是材料信息强调的重点;C项违背孔子思想。

]10.“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

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显然材料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等主张,故答案为A项。

]11.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B[古代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过顺应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

]12.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综合题组]1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本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本题考查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1)问从君民关系上进行分析。

第(2)问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孙中山的两点主张。

第(3)问应从联系与区别两方面分析,要根据所学指出其本质区别。

第(4)问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入与国人探索等史实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1)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

本质区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形成的影响。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

答案要求:(1)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

(2)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3)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对“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

(4)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

(5)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

(6)无史实错误。

(7)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