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908 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学科母体:社会学和心理学(还有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F.H. 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主张实验研究方法。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和情境的函数。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以来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 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群体层面: 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社会层面: 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1. 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2.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3.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性善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性恶论)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霍布斯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908 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 时间: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2.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3. 要点: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1. 时间:20 世纪20 年代开始2. 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 要点:(1)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2)实验方法:F.H. 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实证方法的因为,为社会心理学最终奠定了自己的科学地位。
(3)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可能是社会学发展的新途径。
-- 研究领域拓宽;-- 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孔子最早接触人性问题:性无善无不善;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咨询要进行积极的干预和疏导。
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另外还有:1. 观察法(1)自然观察: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特点: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法(亦称询问法)(1)访谈法: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2)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 收效快类型: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3. 档案法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1)优点: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2)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应一直受到质疑。
被称为“大二学生的心理学”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社会学习论(1)定义:试图用学习机制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起源于行为主义。
(2)简史: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发展了行为主义:赫尔、斯金纳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3)学习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模仿:(4)观察学习:a.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
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物强化和内部强化。
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
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20世纪50-60年代。
创始人是美国的霍曼斯。
社会学习论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界效应递减原理以及功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
五个命题:成功命题;得到奖赏,就会重复,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得到相同或者相似的行为。
价值命题;对个体越有价值,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剥夺-满足命题;奖赏次数越多,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没得到期待的奖励或者惩罚,。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每个人都试图获取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得与失的权衡。
优点:交换论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
缺点:将人的行为简单实惠化;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
而个人行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强调事务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20 世纪30 年代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布鲁默最早使用符号互动的术语。
精神分析论源于19 世纪末,奥地利弗洛伊德,也成为“深层心理学” 。
弗洛伊德:。
力比多(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传授。
,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大众传播媒介。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和自我评价提供比较和参照标准的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 (1)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2)有关描述:a.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b.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 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 3) a.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b.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三个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形式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次的体验。
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目的: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核心内容: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行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按功能分: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失调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也有角色内的冲突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也会造成角色不清。
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
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话题。
自我的概念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认识的主体,主动的自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
客我: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制约主我;镜我:由他人的判断反应的自我的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的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的结构:自我的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8个月-3 岁社会自我,3 岁-13、4 岁心理自我,需时10 年左右,青春期到成年身份说到身份时,是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