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赏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赏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大多数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赏识教育在今天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里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赏识教育对儿童的情感和性格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分析了赏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赏识教育鼓励儿童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94-02
一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
1.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进行了一个有名的教育实验。

有一次他到一个班级,当场点了一些孩子的名,并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从此,被罗森塔尔教授肯定的孩子不仅自己认为将来一定有出息,连老师都另眼相看。

果然不出教授所料,20年后被点名的孩子确实比较出色。

人们以为罗森塔尔教授有什么特殊的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于是纷纷向他请教。

不料教授说,当年他完全是随意地点了一些孩子的名。

至于后来他们比别的孩子出色,完全是一种心理效应。

之后,人们就将这个与心理教育有关的事例及其中的规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就是爱的效应、鼓励的效应,这些效应在某种意义上被人称为“赏识”。

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鼓励、尊重一个人,可以增强其信心,对其潜能与
成就寄予期望,他就会不负所望。

它是通过期望来激发孩子自信与兴趣的最有效途径,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会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并能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运用赏识教育能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谁拥有了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孩子学会辩证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求知欲,战胜自我,走向成功。

2.赏识教育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实现人生进步
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1847~1931),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

他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一生的发明超过1000项。

成年之后,他几乎每两个星期就申报一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天才”。

爱迪生上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而且是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如何成长为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母亲南希给
了他很大的影响。

南希没有高深的文化背景,在当时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但是南希用发自内心的母爱对爱迪生进行教育。

以下是母亲南希的话:“(1)爱迪生刚出生时脑袋很大,很拙笨,但在我的眼里,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

尽管孩子满是缺点,爱淘气,但我从心底里爱着这个孩子。

(2)他还是一个孩子,好奇心极强,常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来,但我从来没有觉得爱迪生的那些提问很愚蠢。

我想,孩子们一定是带着好奇心出生的。

(3)我不强制他,我要和儿子一起享受思考的乐趣。

默记教科书,长大以后起不了任何作用。

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4)我从来没有假设过如果他是个好孩子、如果他听话等诸如此类的条件。

我爱的是真实的爱迪生。

(5)我也从来没有将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当然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与其斥责爱迪生的缺点,我更希望拓展他的优点。

(6)同时,他做了错事时,我就毫不宽恕地训斥他。

我好几次都用枝条抽打他的屁股。

斥责时要说明理由,而且短时间内就结束。

斥责以后两人尽量在一起交谈。

(7)在他睡觉时,我给他读书、唱儿歌,而且还紧紧地抱着他。

这是最幸福的时候。

”由此可以看出妈妈的鼓励,使爱迪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健康顺利的发展。

是妈妈将爱迪生领向了科学的殿堂。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很大的潜能,其未发挥的部分,远超过他所使用的部分。

只要经过适当的教导与培养,潜能就可获得发展。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启发。

教育不是在发掘天才,而是在促进孩子潜能的发展。

爱迪生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人,不拿他与别人进行比较,而是把他的潜能挖掘出来,实现他自己的能力。

爱迪生的人性需求经过母亲的爱、温柔、兴趣、同情的感染,最后成为一种健全的精神力量,这是爱迪生能获得巨大
成就的关键。

二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
方式,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根据社会道德标准,性格具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宽容、助人、勤奋、坚韧、自信、谦虚、独立、果断、勇敢、热情、开朗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虚伪、狭隘、嫉妒、敌对、自私、懒惰、自卑、孤僻等,一方面有损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人格障碍和身心疾病的潜在温床。

因此,要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从小注意优良性格的培养和塑造。

现今独生子女增多,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以“小皇帝”自居,在家里,他们唯我独尊;在学校中,他们更加关注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如果老师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他们可能会用极端的方式来对老师的行为提出抗议,譬如打架、上课做小动作、对老师的话爱理不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或者让学生罚站、不许回家吃饭、罚款、罚抄作业等,就会使孩子的自
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智慧被扼杀。

对于这样的现象,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应真诚地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积极地与他人交往。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别人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自己
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交往中,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合作、同情、忍让等,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

但是,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赏识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健全的人。

教育,要从赏识开始!尊重儿童、赏识儿童,是一个儿童教育者本来就应该做的,这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是教育的最起码要求。

一个不尊重儿童,不会赏识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好家长的。

赏识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

对一个渴望赏识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陈燕.赏识也是一种爱[j].语文教学通讯,2003(31)
[2]邓美菊.用赏识教育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j].黑河教育,2004(5)
[3]何永红.感悟赏识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