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部分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部分简答题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育人为本的儿童观1.儿童是发展的人儿童是发展的人是指儿童有发展的潜能和发展需要,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全面性2.儿童是独特的人(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首先,关注幼儿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其次,关注幼儿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3)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1)儿童和成人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价值(2)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3)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一方面,儿童权利的行使需要社会的教育和保护。
另一方面,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但不连带与成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3.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4.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创造者5.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健康发展。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5.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6.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简述为什么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则,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园内容需要广泛的包括日常生活活动。
2.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而日常生活活动包含了潜在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对多领域课程内容的渗透和综合作用,因而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和实施的重要背景和来源。
简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具有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采取行动。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日渐稳定,逐渐形成情绪品质。
情绪品质的特征是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
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
4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语言。
5.情绪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什么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
角色游戏的主要功能:1.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发展儿童基本动作和技能(3)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2.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1)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2)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3.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能力(2)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3)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的扮演能力(4)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4.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角色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简述“成熟势力说”的主要观点和启示1、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
其中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学习与外环境有关,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或机体的机制所固有的,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2、教育启示:(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也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3)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4)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游戏指导策略是指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请结合实际谈谈一般有几种指导方式或策略?1、作为旁观者介入:教师在一旁观察儿童游戏,并有语言或非语言信号(如:点头、微笑)来表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让幼儿感受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赞同2、作为管理者介入:教师不参与游戏,但积极地帮助幼儿为游戏做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如回应儿童关于材料的要求,协助儿童布置环境,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等。
3、作为共同游戏者介入:教师作为孩子们平等游戏伙伴积极参与儿童游戏,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过一些策略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
这时教师一般遵循游戏的原有进程,让幼儿主宰游戏。
4、作为游戏带头人介入:通常幼儿很难自己开展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拓展下去的时候,教师积极的参与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入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的主题等方式,对儿童游戏施加更多的影响。
活动区材料的投入要适时、适量、有指向性,一般来说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注意那几个方面?1、应根据教育的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投放开放性材料2、应投放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的活动材料3、应投放数量充足和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4、应投放能满足不同水平儿童发展需要的材料5、应投放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探索性的材料6、在投放材料时,可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互联网等资源。
幼儿园合理生活制度的意义及制定依据。
1、生活制度的意义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指按科学的依据把幼儿每日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如入园、进餐、睡眠、游戏、户外活动、教育活动、离园等在时间和顺序上合理的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
幼儿园指定并实施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使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有规律,劳逸结合、动静交替,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为保教人员顺利地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制定生活制度的依据幼儿园在制定生活制度时,必须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既切合本园实际又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合理的生活制度。
一般来说,在制定生活制度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年龄特点;(2)婴幼儿生理活动的特点;(3)地区特点以及季节变化;(4)家长的需要。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简述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发展是儿童的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简述陶行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陶行知是我国着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如下:1、农村幼儿教育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的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的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他积极地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
特别是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师研究会等。
2、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
他还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3、生活是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他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变成教材,以幼儿足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4、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陶行知反对教、学、做分家,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的“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
5、解放儿童时间,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儿童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在这个阶段,幼儿还没有语言和思维,逐渐形成了客体永久性。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动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事物,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
本阶段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1)自我中心,幼儿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没有守恒概念;(3)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靠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
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