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6-4303(2007)03-0307-06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徐惠婷,陈一琳(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的,其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并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运转有序的机制。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渊源的中国科举制度本身,却在19世纪末被废除。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来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从中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正如5大英百科全书6所称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0。
¹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0,º绵延时间长达1300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0[1]。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却在封建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光绪年间,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却在对中国这一制度进行了长达百年研究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且至今仍能存在、发展。
本文试图对中国科举制度)))主要是唐朝科举制度)))作一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西方文官制度作一比较,从中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能起到启示作用。
一、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和完备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经历了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为了封建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2]。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0一词初见于5礼记#王制6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收稿日期:2006-12-26作者简介:徐惠婷(1963-),女,浙江建德人,副教授,从事法律史学研究。
¹金涛:5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º杨朝仁:5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对照6,5政治学研究6,2001年第3期。
»林白,朱梅芳:5中国科举史话6,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l.6No.3Sep t.2007合起来,从而揭开中国管理选拔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与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改进了科举选官制度,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一)科举考生来源的扩大在汉代的察举选官中,参加考试的人,须是经官府推荐,考试也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唐代的科举则是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而事实上,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余人。
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0;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0。
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二)科举主要科目及内容的改变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0。
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5唐登科记总目6统计,约在6700余人。
¹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
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0的说法。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0º(三)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唐高祖一进长安,天下未定,就下诏设立学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它青年上学。
唐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的学校,用来劝导和奖掖青年人学习上进,谋求士宦。
这些官办学校都归国子监(类同高教部)管,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
»唐玄宗时期,把国家教育法制与学校体制正式编入5唐六典6中,详定各类学校的教师、学生员额,招生对象以及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待遇等等。
唐代学校对于官僚预备队伍的教育、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3]。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社会意义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逐渐成熟,不但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进程,而且还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及性格特征。
(一)科举制高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需要1.科举制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收归中央。
众所周知,汉代的察举制,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选拔出来的官吏一般都出自地方名人,能够入选者必须以地方长官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否则,察举就无法操作。
在察举下,即使中央有用人标准的规定,解释权却掌握在地方官手里。
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之后,用人权利却通过察举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
而科举制在具体实施中,虽然也是自下而上执行的,但这只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而不是选官的主动权自下而上的问题。
唐代的/乡贡0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预选而已。
科举制度下产生于地方的/乡贡0、/举人0,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贡0、/举0是出于某一地方官的恩典。
更重要的是即使读书人取得了/乡贡0头衔或初级功名,也必须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决定取舍。
这样,地方官员的选¹引自5文献通考6卷二九。
º5唐律#职志律6:/贡举非其人0。
»根据他们的难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大经0、/中经0和/小经0。
5礼记6、5左传6为大经;5诗经6、5周礼6和5仪礼6为中经;5易经6、5尚书6、5公羊传6和5毂梁传6为小经。
学业有/通二经0、/通三经0和/通五经0的分别。
所谓通二经,要能学好一大、一小两经,或者两个中经;通三经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经;通五经的大经全通,还要中、小经各能一通。
除此之外,所有的学生都要能兼通5孝经6和5论语6。
#308#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人权力就完全被科举制剥夺殆尽,官吏的产生方式同中央集权的要求十分相应,不可能再通过选官造成妨碍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
而中央则是利用科举制的这一措施,牢牢控制了选才任官权,培养了新兴的进士官僚集团,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中举及未入仕者也享有诸如免除赋役、享受法律优待等特权。
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有知遇之感,愿做封建王朝的忠臣义士。
中央集权的精神,在科举制创立以后得到了彻底体现。
2.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
两汉的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官贵和富豪子弟要占应试者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以家世定品,以门资入仕,寒族庶士无门路登进。
这使得考试的入选面十分有限,选官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地主阶级中的头面人物。
这种状况,对于统治者取得社会支持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
而科举制实施以后,这种选官范围过小的局面有了重大变化。
凡是有条件读书者,都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对于应考者的身份限制不多,除了作奸犯科、刑徒奴婢、州县胥吏、倡优艺人外,绝大多数人都在法律规定上具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从而可以使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能够为政权提供社会支持的人,通过科举这一途径,把自己变为统治队伍的后备军,进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
大批出身寒微的有学之士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被吸收到政府机构中去,形成一批新兴的知识官僚。
中唐武则天统治时,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有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
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出身寒门的占14%。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大的稳定作用。
(二)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中国历史上的学校教育有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学四种,¹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培养人才是书院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唐代以后广大知识分子欲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则主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
而各地的书院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水平上必然有差异,统一标准的科举考试又将其大致统一起来,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与此同时,考试的成绩又成为书院重要的奋斗目标。
科举制的长期实施,使得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合为一体。
在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前,教育制度主要也是为了培养官吏服务,使得学习优秀之人可以进入官场。
但是,教育和选官是两个制度体系,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衔接关系,读书可以入仕做官,也可以单纯为了修身养性,选拔官吏亦不以是否受过学校教育为先决条件。
科举制实施以后,选拔官吏的对象必须具有/生徒0资格或相当于/生徒0。
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实际就是对通过州县考试者承认其相当于生徒水平。
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一体化,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完全融合。
进入这个体制的读书人,无论是否能够进入官场,其思维方式和奋斗目标,不在于通过读书求/知0,而在于通过读书求/达0。
思想的高度统一,极大地保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