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题班级:姓名:学号:一、填空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其理论形态是玄学。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又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三段),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3.东晋南北朝文学仍以诗歌为主,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4.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只为“建安风骨”。
5.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谢眺。
6.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
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又叫“新体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7.梁代,宫廷贵族不再满足于山水清音,而寻求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萧纲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
8.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9.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10.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12.太康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此外还有张华、张协等。
13.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有《咏史》八首。
1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靖节征士”。
15.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16.据《乐府诗集》、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由此可知,西曲产生的地点,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中心。
17.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主要是五言四句,从而为绝句奠定了基础。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18.《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
19.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其作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20.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由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21.文学史上把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眺分别称为“大谢”和“小谢”。
22.集南朝诗歌之大成并融合了南北诗风的诗人是庾信。
23.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它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仗。
又多用四六句。
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24.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25.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26.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系统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27.成书于梁代的专门评论五言诗的著作是钟嵘的《诗品》,它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及古诗十九首,分为上中下三品。
28.“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杨、刘桢。
29.“竹林七贤”是指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刘伶。
30.“元嘉三大家”是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二、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这种风格特色人们也称之为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指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作家主要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即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
3.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流俗、甚至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的言谈举止。
又叫魏晋风流。
4.玄言诗: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西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徐询,,他们的作品的特点是“理过其词,淡乎寡味”,被认为成就不高。
5.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体诗,也称新体诗。
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肪、萧衍、陆垂等“竟陵八友”。
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繁荣奠定了基础。
6.宫体诗: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以梁简文帝萧纲为首形成的一种诗体。
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特别是宫廷女性生活的反映,形式则追求绮艳。
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7.田园诗:指以描写田园景色、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诗风平淡淳美,打破了玄言诗一统的局面,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8.骈文:文体名称。
这种诗体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一、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二、语音上讲究平仄;三、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9.建安七子:据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杨、刘桢七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
10.志人小说:魏锦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逸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
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1.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
代表作是晋干宝的《搜神记》。
12.竹林七贤:西晋时期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刘伶等文人。
他们不满司马氏的高压政治和门阀制度,反对礼教,崇尚老庄,常在竹林下喝酒清谈,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并不一致。
13.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时期的年号,从公元424-453,共30年。
其间文学成就较高者有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14.《搜神记》:志怪小说集。
共二十卷,晋干宝撰。
其中一些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比较有艺术价值,艺术上初具小说格局,对后代系小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吴歌、西曲:吴歌产生的地点在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东晋和宋居多。
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
西曲产生的时代比吴歌较晚,以齐梁居多。
16.《桃花源记》:陶渊明归隐后,用诗文创造的一个没有战乱剥削的和乐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17.《世说新语》:笔迹小说集,宋刘义庆撰,今本三卷,分36篇。
内容为汉末至东晋名士们的奇闻逸事,、清谈玄理、疏放举动的记录。
在刻画人物和语言使用上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小说和小品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8.《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主持编撰的文学作品集《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700多篇,分37类。
其中主要是赋、诗、应用文、论说文。
20.游仙诗:是指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或以富贵者而游仙,或以坎坷者而游仙。
梁朝萧统所编《文选》列“游仙”为文学体裁之一。
三、问答题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主要有:(1)文学回归于非功利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被视为是抒发情感的工具,追求艺术之完美。
(2)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异端色彩。
(3)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被视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1)由于社会动荡,导致人的思想的束缚减弱,个体得以发现,人得以解放,从而产生了个性意识和审美意识等。
(2)这一时期包括玄学、道教、佛教在内的各种思想比较活跃。
2.谈谈魏晋风度及其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
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尚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表现于个体的特点则是颖悟、旷达、真率,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正始时期的血腥杀戮和政治高压之下,文人朝不保夕,动辄罹祸。
加上当时玄学的兴起,士人们就选择通过饮酒服药,放浪形骸,来寄托他们的愤懑、从而达到逃避祸端、保全性命目的,于是,魏晋风流由是而起。
3.试论建安风骨内涵及其成因。
(1)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但建安文学则跨度要大一些,指从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和建安七子。
(2)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即后人称誉的“建安风骨”。
(3)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4.结合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先概述佛教及佛教引入中国的情况,然后结合一个作家或作品,分析其中的佛教因素。
最后概括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结合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论述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先概述道教及其产生的情况,然后结合一个作家或作品,分析其中的道教因素。
最后概括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6.从文学文化学的角度解读阮籍或嵇康的诗歌。
(1)阮籍和嵇是正始文学的两个代表人物,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具有玄远之气。
(2)他们两个人的诗风的形成是受当时的时代影响而产生的。
由于受曹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残酷而血腥斗争的影响,迫使他们的诗歌创作没有了建安风骨,形成清远诗风。
(3)他们两个人的诗风之形成也受到当时儒家思想影响减弱、玄学兴起,道教思想流行等因素的影响。
7.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1)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诗歌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这就是韵味。
(2)语言平易质朴。
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陶诗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
(3)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他所开创的田园诗派,以及他开创的隐逸之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精神,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文人在创作上模仿他,在精神上视他为精神象征。
8. 骈文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1)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是广义散文的一部分。
萌芽于秦汉,形成了魏晋,齐梁时是南朝骈文成熟期,到南朝后期,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已臻极致。
(2) 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正式形成时。
此时骈文对偶、用事、辞藻、声律四特征均已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