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科大英才实验学院介绍

电子科大英才实验学院介绍

英才实验学院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资源,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行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
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负责“成电英
才计划”实验班的管理工作。

自2007年9月首届“成电英才计划”实
验班招生以来,已招收5届学生,共计550余人。

英才实验学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资源,按照电子信息
科学类实行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遵从“以学生为主
体,尊重个体差异,厚基础重人文,突出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
念。

学生本科前三年集中力量夯实数理、人文和电子信息科学基
础,第四年任选专业学习。

学院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
者、首席教师等校内外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实行研究型教学。

学生享有学校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自主创新实验
室、导师的高端科研实验室等科研训练环境。

学院为学生大量提
供短期出国(境)实习、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赴国外一流大
学攻读硕士博士等机会和资助。

招生方式:通过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和在校选拔两种方式招生。

培养模式:实行“3+1”培养模式。

前三年,按照电子信息科学大类
培养,集中学习人文素质课、数理及计算机基础课、电子信息大
类基础课,夯实基础,淡化专业。

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任选专
业,进入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并与研究生
培养衔接。

动态管理:在校低年级优秀本科生可纳新进入实验班;实验班学
生可自愿申请退出;对无法胜任本培养计划的学生严格进行分
流。

培养特色
本硕贯通:毕业班学生全部具备优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资
格。

任选专业:学生可以根据意愿在校内任选专业学习。

一流师资:学院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首席教师等校内外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实行研究型教学。

全程导师:学院配备学业和生活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国际交流:提供学生短期出国(境)实习、国际交换生、联合培养、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等多种机会和资助。

科研训练:学生享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自主创新实验室、各类科研实验室等尊重个性的、多层次不间断的科研实践训练环境。

电子信息科学类(“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
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科学类拔尖创新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电路、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元器件与材料等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有较高的科研与人文素养,具备成为相关领域工程创新和科学研究领军人才的潜质。

培养特色:厚基础、重人文、跨学科、注重科研与创新能力训练、个性化培养
前三年不分专业,按照电子信息科学类培养,集中学习数理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电子信息大类基础课。

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任选专业,进入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

本硕贯通:毕业班学生全部具备优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任选专业:学生可以根据意愿在校内任选专业学习。

一流师资:学院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首席教师等校内外优秀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实行研究型教学。

全程导师:学院配备学业和生活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国际交流:提供学生短期出国(境)实习、国际交换生、联合
培养、赴国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等多种机会和资助。

科研训练:学生享有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课外自主创新实验室、各类科研实验室等尊重个性的、多层次不间断的科研实践训练环境。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跨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含多层次科研训练的实习实训四大部分,主要课程有:
公共基础课:数学类(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复变函数与数理方程、随机数学等);物理类(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英语类(综合英语、英语文献阅读、学术英文写作、英语会议交流与汇报等);计算机基础类(程序设计技术、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等);思想政治理论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文化素质教育类(创造心理学、管理与领导学等);大学体育等。

跨学科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及跨学科任选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任意选修专业课程或研究生课程。

多层次科研训练平台:构建了从新生研讨课、基础工程训练、基础科研训练和综合科研训练,四年连贯的、系统的科研训练体系。

大四学生全部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完成综合科研训练。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走向: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雄厚、学术视野开阔、拥有交叉学科素质、善于主动学习、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素养,已获得同行的高度认可。

2011届、2012届毕业生约70%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约25%的学生免试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香港、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内外一流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约5%的学生选择就业。

(责任编辑:本科招办P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