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上古歌谣很多人一直以为中国诗歌的起源是《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其实不然,早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当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们开始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生活的时候,在他们的口耳相传间,在他们的生产劳动中,已经产生了中国诗歌最早的萌芽——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内容大多展现生产中各个方面。

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体现人们打猎的行为。

上古歌谣除了在生产中吟唱外,另一个出现的场所就是祭祀活动上。

在上古时期,远古先民们敬畏自然地力量,会有很多盛大的仪式来祭祀自然界的神灵,而舞乐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诗歌萌芽才刚刚出现的年代,诗歌和音乐、舞蹈已经紧密的接合在一起了。

而祭祀歌谣的内容则与祈福有关。

例如“今有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就是商人祈雨的祭祀。

二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1、现实主义的创作源头——《诗经》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

《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有作品都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

其作品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大约有160首,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直接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在当时最直接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爱情与友情,他们的开心与苦痛,在历经三千年之后,依旧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

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关雎》。

”雅“分”“大雅”“小雅”,为王室贵族宴乐时所吟唱的歌曲。

“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归纳为“赋”“比”“兴”。

《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讲究复沓,回环往复。

语音上双声叠韵的现象相当普遍。

《诗经》对中国后世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最主要的是“诗言志”和“风雅”的精神。

《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

如果说“风雅”精神和“诗言志”的创作态度是思想内容上的影响,比兴则在创作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造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的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2、浪漫主义的创作源头——《楚辞》中国诗歌的另一个创作源头是《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他的奠定人是屈原。

楚国地处巴山楚水之间,这一方水土养育着楚国先民,形成了迥异于中原的独特的楚歌、楚乐、楚舞。

而且,楚国人“信巫鬼,重淫祀”。

巫文化对楚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楚地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

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屈原和《楚辞》就以波荡汹涌的感情。

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重要源头。

楚辞的代表性作品有《离骚》《国殇》(选自《九歌》)《天问》等。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西汉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后人就将乐府采集和演唱的民歌称为“乐府歌辞”,乐府民歌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讲究“讲究哀乐,缘事而发”。

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还对男女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

《上邪》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爱的真挚热烈的女性形象。

《有所思》中我们又能看到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就果断与之分手的决绝、果断。

爱的热烈,恨的痛切。

《孔雀东南飞》写的是另一种爱与恨,用焦仲卿与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悲剧道尽了包办婚姻的痛苦。

《陌上桑》中,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企图依靠权势将自己的意愿加之于女方的丑陋官僚形象。

汉乐府对于中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上,叙事诗是汉乐府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在语言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这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二三节拍”较之“二二节拍”,韵律上抑扬顿挫,更为优美。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四、魏晋文学1、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

他们的诗作在表现了时代精神的时候,常常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白马篇》。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2、正始之音建安文学之后出现的是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反对,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抗,外表放诞不羁,内心十分痛苦,所以在诗中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的表达着对黑暗世界的不满。

这种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凉转变为意旨深远的诗歌创作时代被称为正始之音。

3、山水田园诗的开端——陶渊明、谢灵运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4、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5、鲍照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

《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6、宫体诗与庾信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气质纤弱,所作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

校刚等人写作的“宫体诗”,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界。

在南朝后期,唯一值得肯定的诗人是庾信。

庾信是在宫体诗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前期的诗作也逃脱不了宫体诗的藩篱。

但是,在他出使北朝、被羁不返后,生活境遇的大变,故能突破齐梁体的藩篱,融合南北诗风之长,由艳冶到刚健。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作,深切的展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以及屈身从仕异国的愧耻不安的心情。

五、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2、盛唐诗歌“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3、中唐诗歌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