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
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
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
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
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参考资料: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第三节共价键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第三节烷烃的结构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五节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六节环烷烃的命名第七节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第八节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九节环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十节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第一节烯烃的结构第二节烯烃的异构和命名第三节烯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烯烃的化学反应第五节炔烃的结构第六节炔烃的命名第七节炔烃的物理性质第八节炔烃的化学反应第九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第十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第十一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第十二节烯烃和炔烃的制备第四章芳烃第一节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第二节苯的结构第三节芳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第五节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六节稠环芳烃第七节非苯芳烃第八节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第五章对映异构第一节手性和对称性第二节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三节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四节环状手性化合物第五节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第六节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第七节不对称合成与拆分第八节手性与药物第九节异构体的分类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第二节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卤代烃的化学反应第四节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第五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第六节消除反应历程第七节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第八节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第九节其他卤代烃第十节卤代烃的制备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电磁辐射第二节红外光谱第三节核磁共振第四节紫外光谱第五节质谱第八章醇、酚、醚第一节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三节一元醇的化学性质第四节多元醇的特殊反应第五节醇的制备第六节酚的分类和命名第七节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八节酚的化学性质第九节酚的制备第十节醚的分类和命名第十一节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第十二节醚的化学反应第十三节醚的制备第十四节环醚第十五节冠醚第九章醛、酮、醌第一节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醛和酮的结构第三节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第四节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第五节醛和酮的α-H的反应第六节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第七节 Cannizzaro反应第八节α,β-不饱和醛、酮第九节醛、酮的制备第十节醌的结构第十一节醌的化学性质第十二节醌与染料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一节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羧酸的化学性质第四节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第五节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第七节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第八节羟基酸的化学反应第九节 -二羰基化合物第十节羧酸的制备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五节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胺的化学性质第七节季铵盐和季铵碱第八节胺的制备第九节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第十节腈和异腈第十二章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含硫有机化合物第二节含磷有机化合物第三节含硅有机化合物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五元杂环化合物第三节六元杂环化合物第四节杂环类药物第十四章类脂化合物第一节油脂第二节蜡第三节磷脂第四节萜类化合物第五节甾族化合物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第一节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单糖第三节二糖第四节多糖第十六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第一节氨基酸第二节多肽第三节蛋白质第四节酶第五节核酸第六节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第十七章周环反应第一节前线轨道理论第二节电环化反应第三节环加成反应第四节 -迁移反应(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采用课堂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学时分配见内容与基本要求:(二)内容及基本要求(三)主要内容:(四)【重点掌握】:(五)【掌握】:(六)【了解】:(七)【一般了解】:(八)【难点】:(九)(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一般了解四个层次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两个层次)第一章绪论(4学时)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共价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结构与性质。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命名原则、构造式的书写等。
其他做了解。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5学时)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反应、环烷烃的命名、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环烷烃的化学反应、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
掌握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烃类的结构与构象和饱和烃的化学反应以及反应机制。
掌握饱和烃类的制备方法。
其他为一般掌握。
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5学时)烯烃的结构、烯烃的异构和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结构、炔烃的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化学反应、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烯烃和炔烃的制备。
重点掌握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特征与化学反应性质之间的关联和相关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共轭加成、烯丙基取代)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
其他做一般掌握。
第四章芳烃(5学时)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苯的结构、芳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稠环芳烃、非苯芳烃、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
苯的结构特征与亲电取代反应的联系、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反应规律、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及其应用为重点掌握。
芳烃的芳香性及其判据为掌握内容。
其他做了解。
第五章对映异构(4学时)手性和对称性、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环状手性化合物、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不对称合成与拆分、手性与药物、异构体的分类。
手性的产生原因、手性分子构造式的各种表示方法、手性分子的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的标记、分子的旋光性判据为重点掌握内容。
拆分为一般掌握。
其他做了解。
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4学时)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卤代烃的化学反应、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消除反应历程、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其他卤代烃、卤代烃的制备。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的SN1与SN2历程、 E1和E2消除反应历程及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及其影响因素为重点掌握。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与制备方法为掌握内容。
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5学时)电磁辐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光谱、质谱。
仪器原理做一般了解。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核磁共振波谱之间的相关联系,掌握核磁共振波谱、红外波谱的解析。
掌握紫外光谱和质谱的基本用途。
第八章醇、酚、醚(6学时)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一元醇的化学性质、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醇的制备、酚的分类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酚的化学性质、酚的制备、醚的分类和命名、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醚的化学反应、醚的制备、环醚、冠醚。
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做一般掌握。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和环醚的化学性质为重点掌握。
其他为了解。
第九章醛、酮、醌(6学时)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醛和酮的α-H的反应、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Cannizzaro反应、α,β-不饱和醛酮,醛酮的制备、醌的结构、醌的化学性质、醌与染料。
醛酮的结构特征、亲核加成化学反应性质为重点掌握内容,羟醛缩合及其相关反应为重点。
醛酮的氧化还原和特殊的反应为掌握内容。
其他为了解。
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6学时)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羟基酸的化学反应、β-二羰基化合物、羧酸的制备。
羧酸及其衍生物之间的结构差异性及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酰化与烷基化、三乙和丙二酸酯合成法为重点掌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