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亚地理知识概括

南亚地理知识概括

南亚地理知识概括一、地理位置。

南亚主要位于赤道至北纬35度以及东经60度至东经97度之间,北回归线和东经80度从中间穿过,南亚附近海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非洲、西亚、欧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海上通道。

南亚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临海国家,尼泊尔和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为内陆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岛国。

二、南亚地形特征。

南亚地形主要特点是: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南亚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

尼泊尔、印度与中国三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

中部为大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

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

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

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

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

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

由于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大陆主体隔开,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因此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或简称次大陆)。

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

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

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

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南亚西北部塔尔沙漠成因:①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风无法到达;③印度河流域过度开发。

地质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

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

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

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500~600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是一个古老的、久经侵蚀的、倾动的和被许多河川所切割的准平原残丘状地块。

斯里兰卡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印度原为一体,后因保克海峡和马拿尔湾的沉降,才与印度分离。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部分山地,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

喜马拉雅山脉在构造上可分为三带:北部带,又名西藏带或西藏喜马拉雅带,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纪的岩层组成;中部带,又名雪峰喜马拉雅带或喜马拉雅带,露出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现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带又名外带或山麓喜马拉雅带,位于印度大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为低矮山麓,岩层以第三纪沉积岩为主,高度约1000米。

印度大平原是属于新褶皱山的前渊地带,其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三、南亚气候。

南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温,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极其丰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齐)。

西北部则降水较少。

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

根据季风的进退,南亚地区一年之中可分凉、热、雨三季。

11~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带来晴朗、干燥、凉爽的天气,为凉季。

在凉季里气温日较差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气旋雨,印度半岛东岸也有较多的降水。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增高,气候炎热干燥,称为热季。

德干高原中部气温达到35℃,塔尔沙漠的绝对最高温度曾达50℃以上,有时出现沙尘暴。

6~10月,由于南亚地区的持续高温,在印度西北部产生热低压,强烈地吸引着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

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饱含水汽,给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

年降水的90%集中于雨季。

雨季来临的时间,半岛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风的晚来早退是南亚雨量变率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10~11月为雨季末期,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北部一带的气压也逐渐增高,这样海陆间的气压梯度也逐渐变弱,因此西南季风开始退缩,降水随之减少,很快又重新转入凉季。

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在南亚地区占有广大面积,其分布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和阿萨姆地区以及斯里兰卡岛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区;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树木为了减少热季的蒸发,形成干季落叶;德干高原内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其周围,雨量很少,为荒漠和半荒漠,仅生长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木。

西南季风强弱和来得早迟,对南亚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在北部喜马拉雅山地有高山气候。

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使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这是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特征:(1)以三种热带气候类型为主▲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岛的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半岛、恒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热带季风气候(2)广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的成因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向北移动);印度北部低气压中心使西南季风势力加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年分凉、热、雨三季。

干季:凉季: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凉爽;热季:每年3-5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炎热;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湿、降水丰沛。

(3)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

具体关于南亚气候特征的讲解参考《区域地理》第31页。

四、南亚的河流概述。

河流方面:南亚有三大河流,即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印度河源出中国(其源头河叫森格藏布),向西南转向南流,注入阿拉伯海。

它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自古以来印度河平原就是南亚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

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恒河平原。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三国,其上游在中国境内,称雅鲁藏布江,中游在印度境内,下游在孟加拉国与恒河汇合,流入孟加拉湾。

这两条河流在入海口地区,冲积成面积很大的恒河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优质黄麻产地就分布在这里。

印度河的补给以高山冰川融雪为主,少部分为季风雨.流经中国、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印度,最终注入阿拉伯海。

恒河的补给有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和高山冰川融雪.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终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布拉马普特拉河主要靠雨水补给,少部分为高山冰川融雪.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最终注入孟加拉湾。

,水能丰富,无结冰期,夏季汛期明显,含沙量小,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水系特征:水量大;含沙量不大;有夏汛;无冰期;上游流速大,水能丰富;下游水丰流缓。

五、南亚的农业发展——以印度为例。

南亚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农作物的原产地。

所产黄麻、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1/2左右。

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胶、小麦和椰干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1)农业生产三大有利条件:高温多雨,地形平坦,耕地辽阔。

(2)影响农业生产三大不利条件:水灾、旱灾、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三个措施:白色革命、绿色革命、计划生育。

(4)三大农作物:小麦、水稻、谷子。

(5)三大经济作物:棉花、茶叶、黄麻。

(6)“神牛”三大作用:提供牛奶、耕地、运输。

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

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

矿物资源以铁、锰、煤最丰富。

南亚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所产黄麻、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1/2左右。

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胶、小麦和椰干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农业发展的条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农作物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

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

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

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1%,棉花从5.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4%上升到1.7%。

印度农业分布:种类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原因水稻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需水量大,上述地区是平原,降水量大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耐旱,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干燥少雨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耐旱,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干燥少雨茶东北部低山坡多雨,排水好黄麻恒河三角洲地平的土地和潮湿的气候印度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1),水旱灾害严重。

(2),粮食需求量大。

具体原因看《区域地理》第32页。

印度农业的持续发展绿色革命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