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第二讲(6学时)2
中国近代史,第二讲(6学时)2
(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农民阶级)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基本过程及评价
1.兴起的原因;
2.主要领导人;
3.重大事件;
4.历史聚焦——“天京事变”;
5.失败原因。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兴起的原因 直接原因:两广地区严重的天灾。
封建地主残酷的剥削; 主要原因: 清朝政府沉重的赋税;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
“庚申之变,目击时艰,凡属臣 民,无不眦裂”。“士大夫见外侮 日迫,颇有发愤自强之意”。亲历 这一过程的曾纪泽认为:“烧毁圆 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
圆明园遗址(1860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校邠庐抗议》(冯桂芬,1861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 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南方著名的“文化圣地”。 1926年,在岳麓书院基础 上,创办湖南大学。 1852年,太平军将岳麓书 院焚毁大半。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天朝田亩制度》——第一份建国纲领;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中外官员公祭华尔,灵堂大书“同仇敌忾”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 受剥削、受压迫,因而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 又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具有落后性、保守性、自 私性和狭隘性。 这种两重性,决定农民阶级虽然是反帝、反封建 的主力军,但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资政新篇》(1859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内容: 政治——法制;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新式学堂、医院等; 外交——平等往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禁止鸦片。 (2)核心:发展资本主义,强国富民。 (3)评价:在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勾勒一幅全方 位现代化的蓝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 产物。——超前?
讧,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中,东王杨
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两万多精锐将士丧生;随
后,翼王石达开愤而出走,带走10余万精锐部队。
天京事变后,时人有诗云: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 打起包袱回家去,还是当长工。”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父亲——皇上帝; 拜上帝教 长子——耶稣; 次子——洪秀全,天王; 三子——杨秀清,东王,“天父”; 四子——萧朝贵,西王,牺牲; 五子——冯云山,南王,牺牲; 六子——韦昌辉,北王; 七弟——石达开,翼王。 太平天国前期六领袖——兄弟关系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忙碌而贫寒的中国农民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2.主要领导人
起义时的9位领袖(1851年初): 洪秀全:37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冯云山:36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洪仁玕:29岁,乡村塾师,小知识分子。 杨秀清:30岁,烧炭工人。 萧朝贵:31岁,烧炭工人。 韦昌辉:28岁,地主。 石达开:20岁,地主。 李秀成:28岁,贫苦农民。 陈玉成:14岁,孤儿。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A、积极性:明确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农民阶级对于土地的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B、局限性:追求一种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切 实际,是一种空想,而且平均主义容易挫伤广大 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石达开率部出走(1857—1863)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1863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5.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其敌人异常 强大,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的清朝统治者,还有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是中外反动势力内外勾 结,共同绞杀太平天国。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比较之一:《资治通鉴》VS《资政新篇》
B.C.403—A.D.959; 一部中国古代通史巨著; 目的:“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回头看?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司马光(1019—1086)
洪仁玕(1822—1864)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 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第一波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一)基本过程及评价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张之洞与《劝学篇》(1898年)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3. “洋务派”
主要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文祥;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集团内部关系图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洪秀全VS杨秀清:谁是NUMBER 1?
VS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导火索——逼封“万岁”事件(1856年8月)
天父(杨秀清):“你与东王都是我儿子,东王 立下那么大功劳,为什么才是‘九千岁’?” 洪秀全:“东王打江山,也应当是‘万岁’。” 天父:“东王的儿子怎么才是‘千岁’?” 洪秀全:“东王既是‘万岁’,东王的儿子也应当 是‘万岁’,儿子儿孙们世世代代都是‘万岁’。” 天父:“我回天矣!”
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主要内容
一、第一波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二、第二波探索——洋务运动 三、第三波探索——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定都天京(1853年)
1853年3月, 太平军攻克南京, 改南京为天京, 并在天京定都。
太平天国玉玺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军北伐形势图(1853—1855)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太平军西征形势图(1853—1856)
△主观原因: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具体来说: 第一,思想上,虽然崇信“拜上帝教”,却没 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无法摆脱宗教迷信和封建思 想束缚。 第二,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 革命纲领。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 篇》,但前者是空想,后者没能实施。 第三,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不 能长期保持内部团结。 第四,文化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第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动因
1.两波现代化运动浪潮的冲击——历史必然性; 2.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蒙; 3.历史的合力——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
(内忧+外患)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1852年,洪仁玕出逃香港,另辟天地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向外看?
内容:介绍西方状况,学习西方; 目的:“恭录己所窥见之治法, 为前古罕有者汇成小卷,以资圣治, 以广圣闻。”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洪秀全第二”——孙中山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二、第二波探索——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概说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基本评价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
(一)洋务运动概说 1.何谓“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1895年,包 括培养、锻炼和孕育新式人才,创办近代军 事、民用工业,建设近代海陆军等一系列洋 务实践活动。
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哈工大人文学院 黄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