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遥感的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该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

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确定目标的原则:确定环境目标必须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并可以时空分解和量化。

环境统计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环境现象的特征与其数量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上的统计结果必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是指对大量观察所获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

(3)归纳推断法:所谓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是统计研究常用的方法。

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环境审计的内容1.符合性审计.2.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3.过渡审计.4.有害物质的处理、存放及清理的审计5.污染预防审计.6.环境效益审计.7.产品审计环境信息的特点时空性:环境信息是对一定时期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综合性:环境信息是对整体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的反映。

连续性:环境状况的而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环境管理的步骤与其一致,因此环境体现一定的连续性。

随机性:环境信息的产生于生成要收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及特定的环境条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文本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水环境容量1、定义: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2、决定因素1)自净容量:指由于沉降、生化、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给定水域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净的污染物量。

稀释容量:指在给定水域的本底污染物浓度低于水质目标时,依靠稀释作用达到水质目标所能承纳的污染物量。

按水环境目标分类(1)自然水环境容量: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基准值为水质目标,则水体的允许纳污量称为自然环境容量。

(2)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标准值为水质目标,则水体的允许纳污量称为管理环境容量。

当以水污染损害费用与治理费用之和最小为约束条件,规划允许排污量时,称为规划环境容量。

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3个思考:1.各主要流域规划实施中遇到难以协调的水污染焦点问题是常规规划、执法、管理体系难以协调的跨行政区域、跨部门、跨流域问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高层次协调机构。

2.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护和恢复我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之一。

国外总量控制概念和方法:在特定污染物、特定区域、有限时间范围内进行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强调污染源排放量的严格监控制度和技术体系。

部分国家实施:排污权市场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

国内总量控制实施情况:“十一五”进行以容量总量为基础的总量核定工作。

总量分配技术不完善、不规范,造成排污许可证制度不能全面建立和运行。

总量监控技术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难以对流域排污总量进行有效监督。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明确进一步开展区域、流域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特点:一是涉及地域宽,跨多个省域、市县区域。

二是河流(或湖泊)水文条件复杂,变化大。

三是同一水体兼具多种功能。

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原则①相对独立性②针对性确定划分方案③完善的监控系统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1)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少害的原材料、清洁燃料,革新生产工艺,采用闭路循环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煤层气、氢能等新能源,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大气环境。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推动服务业,加快金融、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相结合,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相结合。

(4)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将集中的污染源废气集中处理后有组织的排放。

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完善绿化系统,发展植物精华。

严格大气环境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的特点: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区域环境管理的四项原则1、以新带老——实行新项目管理与老污染治理相结合,通过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促进区域污染治理。

2、先重后轻——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要先重点后一般、以点带面,重点问题要优先考虑、优先解决。

一般的、较轻的环境问题要放在稍后的顺序来考虑和解决。

3、先急后缓——急迫的环境问题要放在优先的位置和顺序来考虑和解决,非急迫环境问题的解决要服从于急迫环境问题的解决,放在稍后的顺序加以考虑和解决。

4、难易并举——把难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住,不让其继续发展,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要彻底根治。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的特点体现在四方面:政府主导;“摊大饼”式扩张;发展速度快;环境问题突出。

环境容量——指环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

即单元环境中某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容纳量。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推行城市环境功能区管理2、实行xx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3、实行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全面开展xx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5、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xx6、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xx综合整治的原则保证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协同;保证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对各类生产、生活全过程进行环境审计;各单位之间实现xx原则。

xx发展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和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噪音污染电磁污染和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退化问题1)水土流失2)荒漠化3)自然灾害加剧2、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1)乡镇工业污染——我国乡镇工业数量众多,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条件差而且重污染行业多,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压力。

2)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源——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资源紧缺或水污染严重地区利用污水灌溉农作物;农用地膜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城镇垃圾、农村废弃物随意倾倒和堆放造成农业环境遭到污染。

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1、合理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全面防治农村环境的污染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4、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5、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和任务1、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2)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3)“预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4)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原则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1)制定企业环境保护规划,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2)建立和执行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建立和督促执行本企业的环保管理制度;3)进行环境监测,掌握企业污染状况,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分析和整理监测数据,及时向有关领导及部门通报有关监测数据,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4)遵守国家和地区环境规范。

包括遵守国家和区域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环境污染排放标准等,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做好“三废”综合利用;5)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包括资源利用技术、污染物无害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1)企业生产的领导者同时也必须是环境保护的责任者。

2)企业环境管理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

企业环境管理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全过程性及专业性等特点。

3)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在基层。

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一般应包括综合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

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以下三项基本职能:组织编制环境计划与规划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实施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1)有利于高效、合理地系统调控企业的环境行为;2)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社会的环境承诺;3)保证环境承诺和环境行为活动所需的资源投资;4)保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动态提高。

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资源利用最充分,污染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依据特定的审核准则,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受审核方实施审核,并就特定事项(如产品、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符合性进行确认的活动。

认可指由权威机构依据规定的准则和程序,对某一团体或个人具有从事特定任务的能力给予的正式承认。

包括校准/检验机构认可、认证机构认可、审核员/评审员资格认可、培训机构认可等。

国家认可制度是国家为保证认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建立的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和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对审核认证人员、认证机构及对认证活动的具体要求。

工业企业实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为企业提供了加强环境管理的首要工具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信誉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清洁生产和ISOl4000的区别两者同属第三方认证制度,都是针对污染预防、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环境问题,实施从源头治理、全过程分析的方法。

不同的是:清洁生产审计活动是通过技术方案的评价、选取,达到减污的目的;而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则是实施管理手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影响。

将两者共同应用到企业的环境管理上,可使管理方案有的放矢,使技术方案得到充分保障,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国主要在三个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发展中国家。

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这些园区都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