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交通安全学相关试题

道路交通安全学相关试题

一、填空题1.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有:随机性、突发性、频发性、社会性和不可逆性五个。

2、交通事故按责任分类: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按事故后果分类:轻微、一般、重大、特大。

2、交通事故的形式(现象)分为: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

2.骑乘者的心理特征包括:胆怯心理、侥幸心理、排他心里、超越心理和单干心理五种。

3.我国规定大型车道宽度为 3.75 米,小型车道宽度为 3.5 米。

4.交通六大主标志包括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净空标志。

5.交通事故现场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车、物、时间、地点。

6.事故处理的程序包括:立案、事故调查、事故认定、处罚执行、损害赔偿调节、简易程序六个步骤。

7、交通护栏的形式按着设置的位置可以分为:中央分隔带护栏、路侧护栏、路基护栏、和桥梁护栏四种。

8、交通事故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六个:车辆、在道路上、在运动中、发生事态、违章、造成意外的原因是非不可抗拒力(过失)和有后果。

9、事故多发地点的判定方法:事故次数法、事故率法、事故次数与事故率综合法、质量控制法和速度比判断法。

9、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是:人、车、路。

10、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夜间视力、三种。

11、沥青路面的病害包括:泛油、油垄油包、麻面、裂缝、和滑溜五种。

12、道路及和现行可分为:平面线型和纵面线型,其中平面线型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13、汽车冲突属于塑性冲突。

14、现场摄影分为现场方位、现场概览、现场中心、现场细目、事故痕迹和、尸体伤痕六种。

15、交通事故通常是由人、车、路和环境失调导致的。

16、调解的期限为30天,必要时可以延长15天。

17、事故档案保管期限,一般事故为5年,重大事故为10年均以结案之日算起。

二、判断题1.直线段越长越有利于行车安全。

( X )2.目前我国常采用的交通安全四项指标是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

(√)3.路堑边坡越陡越有利于行车安全。

( X )4.夜间视力与物体的大小、颜色以及对比度都有直接关系。

(X )5.雪天容易出现雪盲现象。

(√)6.汽车碰撞接近于塑性碰撞。

(√)7.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图法和统计表法。

(√)8.汽车行驶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

(√)10.暗适应的反应时间比明适应的反应时间要短。

( X )11.我国规定大型车道宽度为3.5米。

( X )12.路肩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土路肩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 X )13.曲线转角越大越有利于行车安全。

( X )14.夜间视力与物体的大小、颜色以及对比度都有直接关系。

( X )15.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动视力。

(√)16.汽车碰撞接近于弹性碰撞。

( X )18.汽车行驶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短。

( X )20.对于交通环境的保护应该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名词解释1.反应特性:又称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

2.交通安全: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3.路肩:指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4.停车视距:从开始制动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5、交通环境: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6、交通事故: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7、原始现场:没有遭到任何改变和破坏的现场。

8、会车视距:两辆汽车在同一条车道上相向行驶,发现时来不及或无法错车,只能双方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在相撞之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9、道路横断面:指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的断面。

9、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指发生事故的有关车辆、人员、牲畜及其他事物、痕迹、物证所共同占有的空间和时间。

10、事故多发地点:也称为危险路段或危险路口。

在统计周期内,若某个路段是估值表明显高于其他相似路段,或超过某一规定的数值是则该地点即事故多发地点。

11、现场图:是借助图例和线型按一定比例将现场的地形、地物、道路设施、交通元素、遗留痕迹、散落物等绘制在图纸上的图形。

12、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指发生事故的有关车辆、人员、牲畜及其他事物、痕迹、物证所共同占有的空间和时间。

13、超车视距:在双向车道道路上,汽车绕道到相邻车道超车时,驾驶员在开始离开原行车路线能看到相邻车道上对向驶来的汽车,以便在碰到对向行驶的车辆之前能超越前车并驶回原来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14、事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具体道路地点的事故次数、伤亡人数与其人口数、登记机动车辆数、运行里程的相对关系。

四、简答题1.事故现场的特性有哪些?1、事故现场的整体性和形成过程的阶段性2、现场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场状态的可变性3、现场现象的暴露性和因果关系的隐蔽性4、事故现场的共同性和具体现场的特殊性。

2.简述道路交通事故的力学特点。

1、碰撞事故有三个不同且连续进行的过程构成;2、汽车碰撞接近塑性碰撞;3、碰撞过程中可将汽车当做刚体来处理;4、两辆同型号汽车以相同的速度正面相撞与其中一辆汽车对坚固墙壁的相撞等价;5、汽车碰撞时的减速度(或加速度)是造成车内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造成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

3.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联系?答:交通安全定义: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

道路交通事故定义: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4、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的关系:①;两者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是在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②交通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交通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也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的。

5.简述超速行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答:①超速行驶使车辆发生机械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直接影响驾驶员操作的稳定性,很容易造成爆胎、制动失灵等机械故障事故。

②在遇紧急情况,驾驶员往往措手不及,容易造成碰撞翻车等事故,而且由于冲击破坏力大,多为恶性事故。

③使驾驶员视力降低、视野变窄、判断力变差④容易使驾驶员精神紧张,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量大,极易疲劳⑤使驾驶员对相对速度变化估计不足,从而造成措施迟缓,影响整个驾驶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⑥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车速每增加一倍,制动距离约增加四倍,特别是在重载和潮湿路面上,制动距离更长,一旦前车突然减速,极易造成追尾事故⑦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越高,横向离心力越大,从而使操作难度增加,稍有不慎,车辆就会使入别的车道或发生车辆倾覆,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7、.交通环境的保护原则?答:①以防为主防治结合;②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③综合治理④技术经济合理⑤实行三同时原则(同时设计、施工、设计运营)⑥加强环境管理8、.中央分车带的作用有哪些?分隔上下行车流;杜绝车辆随意调头;减少夜间对向行车炫光;显示车道的位置,诱导视线,为其他设施提供场地。

两侧分车带的作用与中央分车带作用相同只是布置的位置不同常用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中,可以分隔快车道与慢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与人行道。

8、两侧分车带的作用有哪些?与上相同,它可以分隔快慢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与人行道等。

9、行人交通特性有哪些?答::①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

②从众心理。

③只注意一个方向的交通车辆。

④行人的自由度大。

⑤“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10、简述事故现场勘查的程序?答: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采取应急措施、保护现场、现场勘查、确认并监护当事人、询问当事人和事故见证人、现场复核、处理现场遗留物及恢复交通。

11、骑车人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男青年表现为骑车时,速度高,来势凶猛,互不相让;出风头心理表现为撒把,搭肩并行;女性表现为骑车不稳,遇机动车易恐慌,躲躲闪闪,当遇到复杂情况时容易惊慌失措,处理不当;心理状态时无所谓,表现为骑车时与机动车抢道互不相让;儿童骑车行动冒失不知避让;喜欢骑车追玩耍,忽视机动车等;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不懂交通法规,临危采取措施不当;老年人表现为由于生理原因,反应迟钝,容易受到惊吓,遇机动车时惊慌失措,精神过度紧张,处理不当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2、简述饮酒对驾驶员造成的影响?答:①醉酒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视觉受到影响。

②醉酒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

③醉酒使人记忆力降低,对外界事物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以前留下印象的事物也因酒精的影响而难以回忆起来。

④醉酒使注意力水平降低。

⑤醉酒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⑥醉酒使人的触觉感受性降低,即触觉的感觉阀值提高了。

13、简述疲劳驾驶的原因?答:①、睡眠不足是引起驾驶疲劳的重要因素;②长时间驾驶是造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③驾驶疲劳与驾驶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驾驶熟悉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④、车外环境单调,道路是长直路段,驾驶室内的温度、湿度、照明、乘坐姿势等,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导致驾驶员过早疲劳。

14、道路线型设计原则有哪些?答:①从行驶力学考虑,汽车行驶时应安全、迅速、舒适。

②从地形及地质条件上应经济合理。

③驾驶员的视觉和驾驶心理应反应良好。

④与交通环境及沿途景观相协调。

⑤整体的线形保持较好的连续性。

15、路肩的作用:增加路幅的富余宽度;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使用;为公路其他设施提供设置场所;汇集路面排水。

16、交通环境是什么,以及影响交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因素: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①道路条件;②噪声和天气条件;③法律法规;④交通安全教育。

17、平交路口的渠化方法有哪些?答①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等,将道路上不同行驶方向和行驶速度的车辆以及交叉口左转、右转和直行方向的车辆按规定的车道分离行驶,使行人和驾驶员均容易辨别相互行驶方向,以利用有秩序地通过。

②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同方向的锐角交织。

③利用交通岛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并在其上设置交通标志,以及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车用的安全岛。

④利用安全岛,可以防止车辆在交叉口转错车道。

⑤在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的交叉口利用交通岛组织渠化交通时,还需要考虑设置变速车道和侯驶车道,以利用左转弯车辆转向行驶和等候的需要。

⑥在交叉口布置交通岛时,应使行车自然而方便,一般采用比较集中的大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