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次金融作业 答案

第一次金融作业 答案

一、名词解释1.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金银都是币材,金币、银币同时流通)3.有限法偿: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其含义是:再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4.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取得这种资格的货币,在金属铸币流通时是本位铸币,后来是不对现的中央银行的银行券。

5.格雷欣法则: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形成的金银比价平行存在。

当国家法律评价的货币金属的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则这种金属货币就会被收藏、融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充斥市场。

6.商业信用:工商企业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7.消费信用:金融机构和商家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信用形式。

它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8.银行信用:银行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提供的信用。

(具备如下两个特点:a.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

这里的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同时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b.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9.基准利率:基准利率也叫再贷款利率或再贴现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

二、简答1.答: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它的特点是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最简单的方式。

它不仅在各国国内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也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但商业信用有一定的局限性:a.企业信用能力有限b.信用提供的范围有限,一般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c.提供的数量和期限有限(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提供的信用。

它具备如下两个方面:a.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

这里的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同时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b.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银行信用的特点是:a.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具有良好的信誉)b.可广泛动员社会资金c.以货币为标的物,投向不受限d.可以创造信用。

所以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这种形式里是不存在的。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

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就是银行发展过程中首先扩展的主要业务。

2.答:信用三要素为:(1)债权人和债务人(2)时间间隔(3)信用工具主要形式有:(1)商业信用:是企业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银行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提供的信用。

(3)国家信用(概念)(4)消费信用(概念)3.简述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原理。

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

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

利率有自动调节功能,使储蓄和投资趋于一致。

4.简述关于利率决定的可贷资金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主张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它认为,决定可贷资金供给方面的因素有:①当前的储蓄;②固定资产的出售收入;③货币的反贮藏;④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

决定可贷资金需求方面的因素有:①当前的投资;②固定资产的重置以及折旧与报废的补偿;③货币的贮藏。

利率为总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同时,利率也为可贷资金的供求所决定。

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

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

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5.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因为货币最富有流动性,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任何资产。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因此为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凯恩斯假定人们可贮藏财富的资产主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增长引起更多的价值储藏,并购买更多的商品,物价的高低通过实际收入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影响均衡利率变动的因素:所有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将引起货币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进而引起均衡利率的波动。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大。

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

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

这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投资、就业和产出都没有影响。

6.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展开)①平均利润率或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经济社会利率决定的基础)②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④国际利率水平⑤预期通货膨胀率三、论述1.试比较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

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

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

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

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

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

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2分析利率变动对投资和储蓄的理论影响效应,结合实际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制约这些理论效应的发挥?(可以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㈠利率对投资的影响:⑴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化--融资成本高低--投资增减即利率下降,会导致融资成本下降,从而是产业投资增加;反之,则导致产业投资减少。

⑵对间接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化--调节信贷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即利率的变化能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从而影响投资规模和结构。

㈡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若利率升高,会是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这样人们就会推迟消费,倾向于储蓄,这时会出现两种可能:1、人们的当期消费降低,总需求就会降低,从而社会的总产出就会减少,这是消费乘数效应;2、国民收入储蓄率升高,从而社会总产出就会增加,这是储蓄乘数效应。

所以,当利率升高的时候,若储蓄乘数效应大于消费乘数效应,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若储蓄乘数效应小于消费乘数效应,就抑制了经济的增长。

若利率降低,则结果相反。

影响其理论效应发生的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国际利率水平,居民收入及投资理财观念,社会福利等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