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冬阳童年骆驼队两课时设计说明

冬阳童年骆驼队两课时设计说明

《冬阳童年骆驼队》设计教材分析:《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是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好教材课文作为引子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而此课文是林海音在小说《城南旧事》的一篇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语言,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与爸爸谈论关于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怎样好奇得去问妈妈夏天骆驼的行踪等童年中琐碎的小事。

这些淡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魂牵梦萦,对已经远去的童年生活的依依留恋。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课文主要容已经能基本把握。

但对抓住重点的语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还有待提高。

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并不太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上。

设计理念: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

教学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采用倒叙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主要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抓重点片段进行品读感悟,拓展对比,领悟作者的场面描写方法;读写并行,结合生活实际,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活场面,写活细节,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咀嚼”的字音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梳理层次,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品读“学骆驼咀嚼”片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积累精彩的场面描写,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特点,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梳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理解,读写并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想象场景:童年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在你的记忆深处有哪些有趣的记忆呢?刚才我们交流对自己童年的感受和记忆(板书童年)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全部,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林海音的童年和什么连在了一起?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景?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1、默读“资料袋”(过渡:是呀,要真正了解一位作者和他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写作时的背景,请大家翻到127页,默读资料袋。

)交流:2、你收集到了有关作者的那些资料?3、重点点拨:序言4、随机出示《城南旧事》书本,课件出示课文中最后两段。

(抽读)你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作者写《城南旧事》时怎样的心绪?随机理解“重临”5、随机交流:作者在时最难忘的是什么片段?(板书学咀嚼)6、教学咀嚼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书空)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通过预习,课文除了写学骆驼咀嚼这件事,还会回忆了和骆驼之间的什么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能否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1、默读全文,思考写上标题批注。

2、交流板书:议铃铛剪驼毛问去向四、品读片段,体会趣事(过渡):学习课文不仅要学会概括,梳理出要点,还要学会咀嚼语言文字,让我们首先聚焦第一个作者的回忆片段《学骆驼咀嚼》出示“学咀嚼”:指名读一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你觉得那里最有趣?看骆驼我居然看呆了?什么让我看呆了。

指名回答并读一读。

老师小结:是骆驼的吃相让我看呆了。

再读。

老师小结:这一段话中除了骆驼的吃相让我看呆,还有什么也让我看呆了?(骆驼的样子。

)(2)那样——,那样——,那样——,你们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指读。

那样的长相,那样的吃相,我怎能不看呆呢?(3)你们知道那时的小英子几岁吗?五岁有多高?比划一下。

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

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

(出示语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

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这回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

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4)的的确确,骆驼的这般模样,骆驼的这般吃相怎能不让我看呆呢?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呆的意思差不多,你能找得到吗?(傻)(5)呆和傻和咱们平常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结:呆的可爱,傻的纯真(6)同学们,这是五岁时的小英子。

出示图片语句。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成年以后的小英子,出示图片和语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儍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童年。

(6)背诵: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过渡)今天,老师想挑战大家,想让你们试着学习林海音这种抓细节描写,写活场景的方法来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中的某一个片段。

五、读写并行运用写法作者通过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把自己对童年的思念刻画得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作者的写法来修改完善我们自己写的童年趣事。

1、出示修改要求2、5分钟自由修改3、现场点评互动交流;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劲“傻”劲。

是否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写活场景。

六:回顾总结,作业布置1、作者林海音不仅善用场景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还很善于用直接抒情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出示《苦念北平》片段朗诵)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着林海音的娓娓动听的描述走进她的童年。

课外推荐两本书。

出示书名)第二课时一、回顾画面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随机板书)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去向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那么,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3、出示画面欣赏:请看,冬阳下的骆驼队正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

这一幅画面定格成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说出示:“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二、感悟画面过渡:这几件童年的往事我们已经交流了第一件,剩下的三件你最喜欢哪一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反复地品味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画一画,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2、你对哪件事情感兴趣?为什么?小组交流。

4、谈驼铃:刚才有很多同学说对和父亲讨论驼铃这件事很感兴趣,是吗?那读一读看一看,关于驼铃这件事,爸爸和女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1)议一议:面对一个问题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对于驼铃的作用,你更喜欢谁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理由。

(2)小结:你么的发言很丰富。

我觉得在这段话中父亲说的有道理吗,小英子的似乎也——?因为孩子本身就是诗人,所以小英子说的似乎更有趣一些。

(3)同桌合作分角色读,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4)指名同桌读。

——男女生读。

5、剪驼毛过渡:的确,孩子的想法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

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出示。

(略)(1)交流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注: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注:多着急呀!)因为太不整齐了。

(注:幼稚,在作者心中骆驼象人一样需要理发)(2)人脱下了棉袄,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了。

为什么拿拉骆驼的人和骆驼来比?在五岁的小英子眼里,她最注意的是,她最关心的也是,骆驼是最重要的,人反倒次要了。

这就是孩子的眼睛,这就是孩子,这就是五岁的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有趣儿吗。

6、问去处(1)读读看这件事也挺有趣,咱们读读看。

出示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妈”“哎”“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呀”(3)总是问,还会问那些问题?从课文中找找看。

指名说(4)都是关于骆驼的问题。

这么多的问题,当妈的怎么能回答的上来呢?这就是孩子,孩子的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在,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出示: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

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体会情感1、你们知道林海英写这篇文章几岁吗?42岁,和老师差不多大。

所以她会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何止是这件事,和爸爸一起议论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

想去剪驼毛这样的事、也不会在想,不会再做了。

总是问总是问,问妈妈那么多的问题这样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因为童年一去不还了。

(随机将板书童年的趣事逐一擦拭干净)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的那些景物和人啊。

这是怎样的想念你知道吗?咱们让林海音自己说说好吗。

2、出示:指读。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童年、少女、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3、师:是啊,那个古城留下了我所有的情感,我怎能忘怀呢?不能忘怀的北平,我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所以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书《城南旧事》。

它记录下我童年时最美好的时光,——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蓝姨娘是我童年当中一个命运坎坷的女性)《爸爸的花落了》。

爸爸的花落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

就这样我默默地想啊想啊,就这样我默默地写呀写呀,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读出淡淡的感伤,深深地回忆四、拓展提升1、播放:(《送别》在舒缓的音乐中,书的封面,书的目录一行行呈现,孩又子们轻轻地读目录,仿佛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走进那些童年往事。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3、作业:《学习乐园》板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怀念)学咀嚼呆(样子动作)议驼铃剪驼毛问去向教学反思:享受课堂上课是一种享受!每每和学生在一起时,忧愁烦恼都抛之脑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