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千古美文入学堂诗词古韵见书香
◆傅桂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孩子逐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重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在语文教学中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注重和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实施者。
语文教师要懂得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发展的内º,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形成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去牵引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思想才能不断进步,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语文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º养。
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悉心学习古典文化。
如《论语》、《孟子》、《菜根潭》等,是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
教师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人文素养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挖掘传统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图书柜中增添阅读书籍,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
传统¾典文化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来源,提升民族文化素养,须从研读传统¾典著作入手。
因此,我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书海拾贝”一角,推荐好书,宣传学生的读书体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思想的精典篇章。
如:《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满½红》中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重整乾坤之志等等。
在讲解时,注重对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熏陶、激励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三、以诵读¾典为主要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
生活在儒学文明传统下的中国人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¾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忠”、“孝”、“礼”、“俭”等内容,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¾”为代表的¾典篇目中。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¾典的诵读,以此作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道理,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语文教师要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
要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¾典的潜移默化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实质。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使学生接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只要我们燃烧生命的激情,用我们坚实的脚印和滴滴汗水去做好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可以在教育的求索之路上,采摘一路幸福体验之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余文É,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倪文锦.阅读¾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济南市天桥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