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案例和反思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学案例和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案例和反思
【设计说明】:我所设计的案例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的设计理念和基本思路是:从《分数除法》的整体目标出发,以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来亲历知识的获得,加强分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集体的讨论、动手操作来经历“数学生活化”和“知识体验化”的学习探究和知识建模过程。

1、注重生活。

将数学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基本认知去学习新内容,探究新知识,亲历知识的获得和建构;
2、注重过程。

让学生在猜想、尝试、自主探究、验证、评价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获得对数学建模的直观体验;
3、注重探究。

从生活现象到理性知识,从表象到规律,从猜想到验证,我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学会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解决与分数除法有关的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经历猜想、尝试、自主探究、验证、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分数除法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解决与分数除法有关的问题。

2.掌握其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采用立体教案)
教学
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

旧知,回







系1.




(1)请把下面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
示?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
程就是新知识同原有
知识相互作用,发展
形成新的数学认识结
构的过程。

因此,在
复习准备阶段,设计
了上述3道基本练习
题,帮助学生激发原
有的知识记忆,使学
生能进一步掌握分数
的意义,熟练运用工
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这三个量之
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
题,并适当渗透工作
总量、工作效率不是
具体的数量时应该怎
样表示,为学习新知
做好铺垫。

2.




(2)一堆货物有45吨,一辆卡车5次运完,
每次运多少吨?
45÷5=9(吨)。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加工一批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平均每
小时加工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8= 。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师小结:不知道工作总量时,我们可以用单
位“1”来表示,相对应的工作效率就用时间分之一
来表示。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并板书。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除法!
二、创
1
1.
1.自主猜测,尝试探究。

(出示主题图)
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
教材中的例题设
计了学生熟悉的修路

情境,学


知阅



设。

张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

两个工程队,一队
单独修12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天完成。

师: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一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二队比
一队多用6天完成;二队每天修这条公路
的……)
师:假如你是负责人,你会承包给谁?为什么?
师:如果要修得又快又好,怎么办?
(预设:让甲队修;可以让两个队一起修。


师: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PPT出示
完整题目。


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

两个工程队,一队单
独修12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天完成。

如果两
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情境,合理利用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逐步展开,并在设
疑中生成有教学价值
的问题——“如果两
队合修,多少天能修
完”,展开新课教学。

2
2.





2.猜想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两个队一起修路,大约
几天能修完?(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所说的天数。


师:在这些天数中,哪些天数可以排除?你是
怎样想的?(得出“两队合修的天数比12天少”的
结论。


3.讨论
师:到底是几天呢?观察题目,想一想,要知
道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师:可这里的工作总量(也就是道路全长)是
未知的,怎么解决?
可以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板书假设的长度(预
设单位“1”,如36千米等。

如果是假设具体数量,
猜想与验证是学
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
法,让学生发散思维,
在猜测中预测结果,
提高学生参与验证的
热情。

考虑12和18的公倍数会方便计算)。

师:请你选择一个假设的道路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以学习单的形式完成书上填空)
4.验证,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题,老师巡视,抽取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演示。

2)全班交流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1)假设道路全长36千米,36÷(36÷12+36÷18)=7.2(天);
(2)假设道路全长720米,720÷(720÷12+720÷18)=7.2(天);
(3)假设道路全长为单位“1”,
1÷=(天)。

(有可能学生不会想到这个假设)
对于假设具体数据的解法,分析一种,让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

(先分别求出两队的效率,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工作效率,即两队效率之和,求出合作修路所需的工作时间。


对用单位“1”及分率解题的方法,老师结合PPT 线段图进行重点追问:
这里的1指什么?,各指什么?
代表什么?为何用1÷?
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一说。

(同桌互相讨论这种解法的思路。

)预设:如果有同学用1÷(1÷12+1÷18),肯定并说明可以直接写作的形式。

因为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允许验证的方法多样化,对于正确的答案都能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