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工程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1、以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分类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
①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②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主要分区,道路网主要骨架③次干路---区域性交通干道,兼有服务工程④支路---与建筑物出入口相接,以服务为主。
2、除快速路外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分为1、2、3级,大城市1级,中等2级,小城市3级。
3、根据作用:全市性、区域性、环路、放射路、过境道路;根据性质:公交、货运、客货运道路4、路面按结构强度分类:高级路面和次高级路面①高级路面---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用于快速路、主干路和公交专用道路。
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②次高级路面---用于次干路和支路,包括沥青贯入式(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5、路面按力学特性分类: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①刚性路面:板体作用,抗弯强度大,弯沉小;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②柔性路面:抗弯强度小,弯沉变形大,产生累积变形;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代表是各类沥青路面。
沥青路面结构特点1、沥青路面由面层、基层和路基构成。
多层次、层数不宜多;层间必须结合紧密,保证整体性和应力传递连续性。
2、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对路面影响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对路面材料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也降低。
基层与面层回弹模量比≥0.3,土基与基层宜为0.08-0.4。
回填模量是土的抗压强度指标。
3、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与厚度与交通量相适应。
4、基层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快速路、主干路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应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减轻反射裂缝。
5、路基分类:按材料分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
按断面形式分为路堤、路堑(重路堑、半路堑、半山峒)、半填半挖。
6、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含有机质细粒土,不宜做路基填料。
必须使用时加水泥或石灰改善。
7、地下水位高,宜提高路基顶面标高。
在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时,采用粗粒土、低剂量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填筑,并在边沟下设排水渗沟降低地下水位。
8、岩石路基设整平层,采用未筛分碎石、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厚度100-150mm。
9、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分为基层和底基层。
应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
湿润和多雨地区,宜采用排水基层。
排水基层下设由水泥稳定粒料和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层顶面铺设防水土工织物或沥青封层。
未设垫层,路基填料为细粒土、粘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特重、重交通)、或者为细粒土(中等交通)时应设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
10、常用的基层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半刚性)、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柔性)①级配砂砾、级配砾石基层可用做次干路及以下道路的基层。
含泥量不大于砂质量的10%(防冻胀和湿软)②级配碎石和级配碎砾石可用于各级道路的基层、底基层。
11、沥青面层分为: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
或上(表)面层、中面层、下(底)面层。
12、面层种类:①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级道路面层,其种类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孔隙率划分②冷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支路及以下道路,各级道路的基层、连接层、整平层。
冷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用于坑槽冷补。
③温拌沥青混合料:添加合成沸石产生发泡润滑作用,在120-130℃拌合,与热拌同样适用④沥青贯入式:次干路及以下道路,厚度不超过100mm⑤沥青表面处治:防水、防滑、磨耗、改善碎石路面作用。
其集料粒径与处置层厚度相匹配。
(填石路基整平层100-150、垫层150、沥青贯入式100),贯入式属面层,任何面层都不超过100。
13、路基性能要求:路基应稳定、密实、均匀,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不产生不均匀变形,指标是整体稳定性(竖向横向位移)和变形量(刚度强度)。
14、基层性能要求:水稳定性好,较大的承载力和刚度,抗冲刷、抗变形,不透水性好。
15、面层性能要求:较高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且表面层应具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钻孔灌注桩基础1、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依据成桩方式可分为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沉管成孔灌注桩及爆破成孔。
泥浆护壁成孔---冲抓钻、冲击钻、旋挖钻、潜水钻(有淤泥、淤泥质土时);干作业成孔---长螺旋、钻孔扩底、人工挖孔;沉管成孔---夯扩、振动。
2、泥浆制备①泥浆制备宜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
②正反循环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旋挖钻机应高出地下水位3m。
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灌注水下混凝土。
③灌注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相对密度应小于1.25;含砂率不得大于8%;黏度不得大于28s。
125828④现场应设置泥浆池和泥浆收集设施,废弃的泥浆、渣应进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3、正、反循环钻孔①泥浆护壁成孔时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保持钻机稳定。
②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失稳等现象时,应先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
③端承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00mm;摩擦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300mm。
4、冲击钻成孔①冲击钻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反复冲击造壁,保持孔内泥浆面稳定。
②每钻进4~5m应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并应做记录。
③排渣过程中应及时补给泥浆。
④稳定性差的孔壁应采用泥浆循环或抽渣筒排渣。
5、旋挖成孔①泥浆制备的能力应大于钻孔时的泥浆需求量,每台套钻机的泥浆储备量不少于单桩体积。
②成孔前和每次提出钻斗时,应检查钻斗和钻杆连接销子、钻斗门连接销子以及钢丝绳的状况,并应清除钻斗上的渣土。
③旋挖钻机成孔应采用跳挖方式,并根据钻进速度同步补充泥浆,保持所需的泥浆面高度不变。
6、长螺旋钻孔①钻机定位后,应进行复检,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20mm,开孔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不宜反转或提升钻杆。
②在钻进过程中遇到卡钻、钻机摇晃、偏斜或发生异常声响时,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③钻至设计标高后,应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顿10~20s,再缓慢提升钻杆。
提钻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并保证管内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④混凝土压灌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并及时清除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
7、钻孔扩底灌注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实;灌注桩顶以下5m范围内混凝土时,应随灌注随振动,每次灌注高度不大于1.5m。
8、人工挖孔①挖孔桩截面一般为圆形,也有方形桩;孔径1200~2000mm,最大可达3500mm;挖孔深度不宜超过25m。
②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支护孔壁技术,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上下节护壁混凝土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每节护壁必须保证振捣密实,并应当日施工完毕;应根据土层渗水情况使用速凝剂;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大于2.5MPa后进行。
③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进行孔底处理。
必须做到孔底表面无松渣、泥、沉淀土。
9、钢筋笼与灌注混凝土施工要点①沉管灌注桩内径应比套管内径小60~80mm,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桩应比导管连接处的外径大100mm以上。
(60、80、100)②灌注桩采用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其骨料粒径不宜大40mm。
③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内必须浇筑混凝土。
④桩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5~1m,确保桩头浮浆层凿除后桩基面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⑤当气温低于0℃以下时,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保温措施,浇筑时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
当气温高于30℃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
⑥场地为浅水时宜采用筑岛法施工,岛的高度应高出最高施工水位0.5~1.0m。
(围堰是0.5-0.7m)。
场地为深水或淤泥层较厚时采用固定式或浮式平台10、水下混凝土灌注①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180~220mm。
②导管内壁应光滑圆顺,直径宜为20~30cm,节长宜为2m。
护筒内径应比桩径大200-400mm,满足钻机在孔内摆动要求。
③导管不得漏水,使用前应试拼、试压,试压的压力宜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
④导管轴线偏差不宜超过孔深的0.5%,且不宜大于10cm。
⑤导管采用法兰盘接头宜加锥形活套;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时必须有防止松脱装置。
⑥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1m;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2-6m。
钢筋(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要点拱桥的类型与施工方法1、按拱圈和车行道的相对位置以及承载方式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2、按拱圈混凝土浇筑的方式分为现浇混凝土拱和预制混凝土拱再拼装。
3、主要施工方法按拱圈施工的拱架(支撑方式)可分为支架法、少支架法和无支架法;其中无支架施工包括缆索吊装、转体安装、劲性骨架、悬臂浇筑和悬臂安装以及由以上一种或几种施工组合的方法。
选用施工方法应根据拱桥的跨度、结构形式、现场施工条件、施工水平等因素,并经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4、拱架种类与形式①拱架种类按材料分为木拱架、钢拱架、竹拱架、竹木混合拱架、钢木组合拱架以及土牛拱胎架。
②按结构形式分为排架式、扇架式、撑架式、桁架式、组合式、斜拉式、叠桁式。
③选择拱架原则:拱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取材容易、构造简单、受力明确、制作与装拆方便,能重复使用。
现浇拱桥施工1、一般规定①装配式拱桥构件在吊装时,混凝土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得低于设计强度值的75%。
②拱圈(拱肋)放样时应按设计要求预加拱度,根据跨度大小、恒载挠度、拱架刚度计算预拱度。
拱顶宜取计算跨度的1/1000-1/500。
③拱圈(拱肋)封拱合龙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宜在当地年平均温度或5~1O℃时进行。
2、在拱架上浇筑混凝土拱圈①跨径小于16m的拱圈或拱肋混凝土,应按拱圈全宽从两端拱脚向拱顶对称、连续浇筑,并在拱脚混凝土初凝前全部完成。
不能完成时,则应在拱脚预留一个隔缝,最后浇筑隔缝混凝土。
②跨径大于或等于16m的拱圈或拱肋,宜分段浇筑。
分段位置,拱式拱架宜设置在拱架受力反弯点、拱架节点、拱顶及拱脚处;满布式拱架宜设置在1/4跨径、拱架节点、拱顶及拱脚等处。
各段的接缝面应与拱轴线垂直,各分段点应预留间隔槽,其宽度宜为0.5-1m。
当预计拱架变形较小时,可减少或不设间隔槽,应采取分段间隔浇筑。
③分段浇筑程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对称于拱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