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画山绣水》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光,作者选取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过程所见到的“画山绣水”。

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描述,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对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

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文章组织比较严密,在对桂林山水作出总的评价以后,就引导我们一同顺着漓江而下,观赏两岸风景,听船家讲有关山岩的故事,最后再要我们从中接受教育,点出写作意图。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攒聚、萧萧瑟瑟等词语的含义;学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

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

让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二)学法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时数1. 重点: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难点: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标题探讨。

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

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由此导入课文。

2.走进桂林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

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美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板书时可以故意将“绣”写成“秀”,从而让学生注意字词,理解题目的含义。

进而介绍桂林的概况,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而导入课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积累词语褒.贬(bāo)香醇.(chún)恍惚..(lín xún)..(huǎnɡ hū)精髓.(suǐ)嶙峋黑黝黝..(yōu yōu)瞭.望(liào)攒.聚(cuán)峭.拔(qiào)袅.袅(nio)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萧萧瑟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2.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学生通读文章后才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达到积累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明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段落整体赏析(1)寻词觅句。

齐读课文1—2段,找出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

点拨: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有:“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2)佳段赏析指名读第三节,说说这段文字的作用。

点拨:这一段是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自然风光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另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

(3)课文复述自由读课文4—15段,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传说,复述给大家听。

点拨:学生复述既要尊重课文,又可加入合理的想像。

一位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可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三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用三种方式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同时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对文本提取信息、概括文本的能力。

2.文本整体探究(1)探究巧妙的构思思考:初看课题,文章应着重写桂林的山水景色,可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这有什么作用呢?四个传说作用名称思想内容情感教育文学艺术寡妇桥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

认识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①有利于作者想象山岩的形态;②增添文章的神话色彩,丰富文章的内容。

父子岩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受阶级压迫望夫石媳妇娘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2)理解写作意图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3)佳句欣赏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此项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可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现举几例:比喻句:(1)瞧瞧那漓江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3)不管是谁,心胸里都有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排比句: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4)积累优美语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优美字词句(四)课堂小结这篇散文描绘了漓江一带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介绍了沿江一带的传说,发掘了通过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认识理想。

设计意图: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ín xún,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suǐ?2.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锡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锡山林木苍翠,太湖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B.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小小的改变能成为巨大的改变,表面上似乎无关宏旨....的动作可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D.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植树,现在,这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设计意图:这两种题目是中考必考的题型,提醒学生,不能忽视课本。

(六)拓展延伸1.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来自所学课文中的传说。

文中插入传说资料一般有什么作用,请认真阅读后说说你的发现。

链接一: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

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

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

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鼓气把桥修起来。

……(《画山绣水》杨朔)链接二: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答:我的发现:设计意图:这种题型来源于中考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题目,同时也是属于链接文本的部分,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再次体现出来。

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一 32题。

(2014年山东泰安)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d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o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o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相关主题